

「蔡文姬,能辨琴」,這句出自三字經。據稱這位著名女詩人,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哪根琴絃斷掉。說到蔡文姬,更不可不提她的作品,她是中國文學史中一位非常重要的漢代作家,全靠她憑記憶默寫四百篇文章,才拯救了家中所藏幾經戰亂全部遺失的四千卷書。
身為婦女文學作家的蔡文姬,她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女性的視角,讓後代得以另一個角度探視歷史。她一生波折,結婚數次最終也落得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然而她一直堅持寫作,不但能詩文,善書法,還妙於音律。雖然她的作品現今大多散失,但仍能從她的現存作品中探知這名女子的苦難歷程。
其中一首五言《悲憤詩》,詩長一百零八句,共五百四十字,是第一首文人獨創的自傳體五言敍事詩。字裏行間記錄了自己的生活,也反映了戰亂社會中婦女們的悲劇命運,是漢末女性生存境遇的縮影,呈現一個正史之外的漢末社會,揭示了戰爭的面相。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詩中並不是記錄閨怨家事,亦無透出濃郁的女性愁緒;而是與男性文人一樣,表達作者渴望扶貧濟困的胸懷,讓社會重歸天下太平。詩中又提到國破家亡之憂,寫出殺害賢良的不齒,抒發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處處流露爽朗剛毅的理想狀志與憫人情懷。這亦同時顯示出女性文人巾幗不讓鬚眉風骨,無男女之分,只有修養情懷之別。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除了對國家的豪情,她也不忘母親的視角,描寫在邊地思念骨肉的眷戀,去留兩難的悲憤。從霜雪、胡風等用字,可見她被擄的屈辱,居於邊地之苦。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同時,她回去家鄉就要受內心忍痛,割掉母子親情之悲傷。對國家的思念,對兒子的不捨,充分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她用女詩人的視角,用細膩的文字為讀者描繪最立體真挈的作品。
22 Ma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