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勿近》、《世界劇場》和《文化動物》,一場藝術自由與道德的爭鬥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5月開始的展覽《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中,展出兩件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包括孫原和彭禹的《犬勿近》和黃永砅的《世界劇場》,但只剩下影片的標題和裝置的外殼,這源於作品去年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時遭到人權、動保組織和部份藝術家的齊聲討伐。

受爭議的作品有三件,除《犬勿近》和《世界劇場》外,還有徐冰的《文化動物》,三者的創作都與活生生的動物有關。

《犬勿近》Dogs That Cannot Touch Each Other (2003)

作品為七分鐘的錄像,當中有八隻美國比特犬,牠們分成四組,一對一地被綑在跑步機上跑,卻一直不能攻擊對方,所以會奔跑至筋疲力盡的一刻。此作品曾在2003年以實體形式展出,後來則以錄像展出。

《世界劇場》Theater of the World (1993)

此為藝術家黃永砅的裝置作品,在龜殻形穹頂的裝置內,擺放了爬行動物和昆蟲,在幾個月的展期內,動物會互相吞噬,工作人員亦會一直加入新的動物,以確保作品的延續性。

A post shared by @fred_shan on

《文化動物》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1994)

同樣為錄像,作品中一頭公豬身上印滿了英文,另一頭母豬則印上了中文書法,豬隻在「演出」時被注射了催情劑,在圈子裡當眾交配。

A post shared by Allies In Arts (@alliesinarts) on

A post shared by Alan Lau (@alan999) on

展覽內容引來巨大爭議,有藝術家以#TortureIsNotArt(譯:酷刑不是藝術)發文抵制作品,而動保人士發起的聯署行動也收集了多達79萬的簽名;最後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決定撤展,理由為社會上出現暴力威脅,美術館需要考慮工作人員、參展者和觀眾的安全。

A post shared by Sophie Gamand (@sophiegamand) on

這些作品的出現引來了許多話題:藝術自由與道德的界線如何劃分?中國與西方的思想如何產生衝突?美術館夾在藝術家和公眾輿論之間應抱有甚麼原則?展覽的創作者都經歷過1989年後的政治壓迫期,嘗試以作品表達對國家嚴厲打壓的感受;不過問題是,在向當權者管治手法提出質疑的同時,創作者的藝術形式也不能置身事外,以「藝術」的外衣包裹虐待動物的行為。

這又涉及了虐待動物的定義,動物福利主義者提出了數個動物應有的權利,包括免受恐懼、不必要的痛苦和壓力的自由等;而在這些藝術家的眼中,他們的行為沒有牽涉虐待,孫原認為比特犬天生好鬥:「我們只把牠們分開,讓牠們在跑步機上跑,這是狗的運動。」(“We only separated them and let them run on the treadmill, which became a sport for the dogs.”)他又以2008年的北京奧運,說明人與動物在本質上都是好戰的。至於《世界劇場》則被解讀為表示弱肉強食的作品,是一部縮小了的歷史重現。

A post shared by Maya Kabat (@mayakabat) on

A post shared by Doug Rochelle (@sculpthead) on

A post shared by zoe_han_zhou (@zoe_han_zhou) on

不過藝術裝置又是否真的能完整還原現實?比特犬是基於恐懼還是好鬥而奔跑;昆蟲原來的棲息地又與龜殻形裝置有多相似──動物們的行為到底是自然而成,抑或根據藝術家的劇本演出?這些討論將會沒完沒了,唯一能肯定的是,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下一輪展覽將不會完整出現這三套作品。

Reference: books.google, guardian, artnet & washingtonpost

TEXT: NANA/HOKK FABRICA

3 Ma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WATCH | 若然世上再沒有「美、醜」二字...|BEAUTY SPEAKS SEASON 3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