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華文讀者對中國菜館一定不會陌生,雕上龍凰的裝飾、紅色的圓燈籠和大大的中文字招牌,都滲透著陣陣熟悉的氣味。這趟介紹的Instagram用戶名為Chinese restaurant road trip,明顯是以中國餐廳為重點,但看著看著,卻有種陌生的異地感。
沒錯,因為這對喜愛探索中式食肆的情侶Anna Satin 和Josh Burns其實來自澳洲,而且所有菜館都位於澳洲。在他們的鏡頭下,餐廳的裝潢顏色明亮、大對比,花牆紙配上中國的傳統圖案,如瑞獸和祥雲等,還有門口的英文譯名,都製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即使同是中國餐廳,也沒有一間的風格相同。
或者你會問:為甚麼澳洲能有這麼多中國菜館?它們其實已是經歷過數代人的歷史產物,1850年爆發的淘金熱吸引了中國人移民到澳洲工作,而在19世紀中期,當地對海外勞工的需求增加,不少中國人以契約華工的身份前往澳洲打工,中國食物就在此時隨著勞工被帶到澳洲。
雖然因大量的中國人流入而促成了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用以禁止非白裔人口移民,但廚師卻是政策中的例外。當地的中國商人開設餐館,以聘請廚師的名義把家人帶到澳洲,到了60、70年代,中國餐館已經開得成行成市,在每個城市都有立足地。
一開始澳洲的中國菜館主要客人是中國的淘金工人,後來則吸引了西方的食客,為他們提供了漢堡包和薯條以外的選擇;對他們而言,中國餐館就是進入神秘異國風情的入口,從裝潢到食物,無不新鮮。
不過現在已經是2018年,人們有甚麼餐館沒見過?有哪種菜餚沒嘗過?Anna Satin 和Josh Burns希望他們的分享可以帶大家一起踏進這些將時光凝結在50年代的餐廳,憶起從前興奮地走進中國菜館的回憶;不要等它們消逝,才想抓回來。
Follow @chineserestaurantroadtrip on Instagram
3 June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