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7年,Marshall McLuhan寫了一本內頁非常「視覺」的書,叫做Medium is the MASSAGE,其實他是想說「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信息)」, 但他特意以「Mass-age」來做「message」的易音。「Mass」即「Mass Media(大眾媒介)」。究竟這本書在講什麼?看下去妳就知道其實在講「現代」。
All media work us over completely. They are so pervasive in their personal,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moral, ethic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that they leave no part of us untouched.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譯:所有媒介入侵我們的個人、政治參與、道德觀、操守、社交層面。媒介就是信息。)
— Marshall McLuhan
Man was given an eye for an ear.
(譯:人類被賦予眼睛,來代替耳朵。)
— Marshall McLuhan,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視覺享受」的現代
It isn’t that I don’t like current events. There have just been so many of them lately.
(譯:與其說我不喜歡時事,倒不如責怪「氾濫出現」的時事。)
— Robert J. Day, drawing in The New Yorker
印刷,或者現在的網上媒體和社交平台,在不經不覺間影響了社會的結構和我們的想法,但我們本以為「電燈泡」、「紙張和墨」、「社交平台」只是拿來傳播的工具,卻不為意「媒介」的形式和運用,如何影響「人際交往和行動的規模和形式」。
以「電報」(Electrical telegraph)為例, 它出現之後改編了世界大戰的形勢,也令國家之間能交換有利的情報、黑材料、間諜資訊。內容令形勢改變,還是媒介?看看「電燈」的廣泛使用便知道,燈泡本身沒有任何信息在內,但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晚上能夠寫作、閱讀、外出,不再受限於日與夜。
到現代社會,有什麼媒介是顛覆性的呢?音樂錄影帶──音樂是聽覺的享受,但將音樂視覺化,成了「媒介中的媒介」,音樂以影像來承載 。隨著拍攝和後製的科技進步,現在的MV容許每一秒出現幾格急速的畫面,音樂卻成為其次,K-Pop文化中「舞蹈大於音樂」便是例子之一。
網上傳媒已逐漸取代紙媒,因為大家的眼睛都放在互聯網,而且,互聯網能承載更漂亮、更複雜的視覺元素──視覺和文字一樣重要,因為這樣才能吸引點擊率。白紙黑字的書本,已經不受重視。
手機是身體「新器官」
The extension of any one sense alters the way we think and act—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譯:感官的延伸,例如互聯網,取代了我們天生的思考和反應模式,也控制了我們理解世界的角度。)
— Marshall McLuhan
「媒介」不限於科技產品,遠至人類發明「衣服」蔽體、「電燈」照明,這些東西都是媒介。衣服成為了第二層皮膚,用來承載裸體,衣服本身就表達了「袒胸露乳是羞恥」的信息。「電路」則猶如神經系統的延伸。
而我們手上的電話,成為了我們另一個器官,我們像半人半機械(Cyborg)一樣,手機中的App、資訊的接收和發布、和其他人的通訊是每天都離不開的事情。說話也不用開口說,思考也由各種工具程式來代替,我們跟「被植入了電腦晶片」其實沒太大分別。
看看下面圍繞此著作的影片,已經是一個「媒介中的媒介」好例子,現代人以精要的方法去看一部關於「書」的影片,也不會翻翻看那本書。
Reference: Marshall McLuhan: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967)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30 Nov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Book Club文化Marshall McL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