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藝術界的那些「What If」01:Andy Warhol
有一種名為抓周的東亞習俗,是在小孩滿一歲生日時,在他面前擺放象徵了不同職業的物件,例如計算器、筆、唇膏和聽診器等,孩子抓到哪樣,大人們就從中「預測」他未來的職業。老實說,有多少人一出生就明暸自己將來的路?很多人即使到畢業的一刻仍未認清自己的下一步,在不同行業和選擇中兜兜轉轉,找不到所謂的容身之地。

第一份工作
誰說人只能單向行走?最近翻查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的資料,發現他原來也從事過不少職業。他的第一份暑期工是在百貨公司Joseph Horne Co. 的櫥窗部工作;50年代,在他成名之前,Warhol曾是鞋履製造商I. Miller的唯一插畫家,每週都會為刊登在紐約時報的廣告繪畫插畫。

認識Warhol的人都知道他對金錢的狂熱,用藝術把資本主義的模式推向極致,對他而言,賺錢、生意也是一門藝術,他說,他畫多少鞋子就有多少報酬,所以他會計算著自己的畫賺到的數目。聽起來好像有點唯利是圖,但正因為他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產出最多作品,才會研究出塗印技巧(blotted line technique),這個技術到了現在仍被視為Warhol的標誌性發明。

無人欣賞的作品
Warhol還出版過一本不太為人知曉的食譜,畢竟他的《一百個康寶濃湯》和《沃荷式的夢露》實在是鋒芒太露了。這本名為《Wild Raspberries》的食譜,由美國著名室內設計師Suzie Frankfurt撰寫,Warhol負責插畫;其中一個食譜教大家混合牛奶和康寶濃縮湯烹調,用以嘲諷50年代流行一時、大量生產的法國食譜。書本用人手製,只出版了34本,在當時無人欣賞的情況下,Warhol最終將它們當成聖誕禮物贈予朋友。


到了現在,提起普普藝術就會聯想到Warhol,提到消費主義就會記得夢露的臉孔和貓王的身影,他的成名不至短短15分鐘,Andy Warhol這個名字將永恆不退。
看似無關重要的每件工作,曾經付出過的每分努力,在當時可能不值一提,但正因為曾經嘗試、曾經投入,一點一滴的經驗才能積聚成塔,構成現在的你,所以即使你仍然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徘徊,也不用怕落後於人,別怕會浪費光陰,盡情去闖就好。假如當初沒有嘗試,Andy Warhol不會是現在的Andy Warhol,將來的你也未必是最好的你。
Reference: Warhol.org, MESSY NESSY Chic
4 June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