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每個月在連鎖商店上大約花費多少?幾百塊?還是幾千塊?(我猜不會有人瘋狂到上萬元吧⋯⋯)大家常說款式多、價錢便宜是快時尚(Fast Fashion)的最大賣點,但自「道德時尚」(Ethical Fashion)的概念出現後,大眾便開始思考整個時尚界的生產體系。作為全球第二個生產最多污染的行業,有人把矛頭直指在這些連鎖服飾店上,更說他們「寵壞」了消費者。可是,「道德時尚」能減慢快時尚的禍害嗎?而所謂的「快」,可能不是指款式出得太快,而是大家買得太快。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thestylestalkercom Paris Fashion Week SS19
A post shared by StreeTrends (@streetrends) on
「快時尚」,讓大家盡快獲得仿T台的服飾
「快時尚」,普遍定義為便宜而生產速度極快的高街商店服飾,但此說法忽略了一個重點——快時尚總是從時裝秀或名人文化裡得到靈感,再轉化成仿T台服裝。時裝週本身的週期日程,也加劇了快時尚的發展。
由春夏到秋冬、由早春到早秋、由春夏高訂到秋冬高訂系列,如此密鑼緊鼓的時裝週行程,基本上成為了時尚界的「日常」。還記得在時尚紀綠片《我和Dior的華麗邂逅》(Dior and I)裡,比利時設計師Raf Simons只得8星期準備FW 12/13 系列,後來的時間也一直有減無增。如此埋頭苦幹,目的只為了趕上時間表。
延伸閱讀:Then And Now: 當年離開了Dior的Raf Simons,今日在Calvin Klein過得好嗎?
或者,我們可以再看看幾個奢侈品牌的數字:以2017年為例,Louis Vuitton一年內共推出了229個天橋造型;Gucci舉辦了Spring、Resort、Fall與Pre-Fall四個系列秀,合共425套造型;Chanel 比Gucci多了兩場Couture系列,一共487套造型。這麼多的取材,令快時尚品牌能實時獲得時尚趨勢,再極速製作出相似的時尚單品。
對於這種不健康的現象,設計師Virgil Abloh曾於訪問中批評 :「別讓Zara和Uniqlo教導你一件衣服的價格,那根本不是時尚;這就像是吃麥當勞一樣,讓你的健康綁在0.99美元的雞塊之上。」
所謂的「極速」,到底是有多快?
快時尚產業一向極少公開內部製作過程及營銷手法等,但由記者Elizabeth Cline所寫的書籍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裡,指出Zara的衣服由設計到生產,到決定推出時間並送到店鋪,整個過程往往只需兩個星期。但根據生活潮流雜誌 gal-dem的報導,指出90年代Zara由西班牙進軍美國後,生產速度一直在加快。你猜猜今時今日Zara需要幾多時間推出「設計」?答案是兩至三天。
時裝營銷高級講師Patsy Perry的研究指出,自2012年以來,單在英國購買服裝的數量就增加了10%;與此同時,買得快也意味著丟棄得快。據估計,英國在去年春季就有2.35億件衣服最終被送往垃圾堆填區。
如果採取極端措施,把所有快時尚店舖給倒閉,情況會不會好轉?大家要知道,每個快時尚品牌也牽涉到至少數千名的員工,當品牌停止製作衣服,那就意味著大規模失業的來臨。既然快時尚停不了,那還有什麼解決方法?
「可持續時尚」,能夠減慢快時尚的禍害嗎?
曾經何時,時尚界也有「慢」過。在19世紀之前,製作服裝必須要自己採購材料,還得靠雙手編織製作;但在工業革命後,縫紉機的出現讓製作衣服變得更容易、快捷。可是,血汗工廠也因此而出現,更導致了1911年的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的火災。
延伸閱讀:《Her Story:製衣界的「女生領袖」Clara Lemlich,如何開啟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運動?》
1911年發生的悲劇,到2013年卻再次上演——所說的正是孟加拉製衣工廠的倒塌。自意外發生後,「可持續時尚」開始得到廣泛討論。從宏觀層面來看,「可持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可指通過時尚和個人表達,以確保在製作過程裡所牽涉的所有(如工人、時間和物料等),與自然元素之間取得平衡。
近年,很多品牌聲稱自己的設計「合符道德標準」,如採用世界各地的工匠、不從工廠僱用勞動力,或是採購有機棉或再生材料,甚至推行店內回收計劃,但曼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學系時裝市場學講師Patsy Perry說:「道德時尚消費主義是一個白日夢。」可持續發展諮詢公司Futerra North America的首席執行官Freya Williams也認為:「時尚品牌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一件衣服的設計到成衣,當中牽涉了大規模的環境、社會和製作問題,單憑品牌本身的力量,絕對難以做到真正的可持續。 當然,生產者得負上一定的責任,但更關鍵的問題,或者出自大家的身上。
所謂的「快」,可能是指大家買得太快
早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時裝策劃經理Amit Kalra的TED TALK,其中指出:「在美國,每年產生的所有紡織與服裝垃圾,只有15%會以捐贈或回收方式結尾。」即是說,其餘85%(1300萬噸)成為了真正的垃圾;換個說法,這代表每個人丟棄了約200件T恤。老實說,數字是很驚人,但作為消費者,很多人看完也沒感覺,因為這些污染問題,對我們暫時沒有直接的殺傷力,也貌似污染不到我們的生活。
Video from TED’ youtube channel
很多評論常說,快時尚是污染環境的最大兇手,但真正為這個系統提供「推動力」的人,不就是我們這班消費者嗎?仔細想想,這與價格高低沒什麼關係,反而是大眾的消費模式。特別是衝動購買(Impulse Buy)的人,每次走進商店總會想:「我的衣櫥沒有這類衣服。」但把衣服買回去以後,有的可能一次也沒穿過,就直接連同價錢牌打入「冷宮」。這種購物模式,間接地成為了快時尚的幫兇。
一時的衝動與快感,加上考慮得不夠周詳,導致大家愈買愈多,愈買愈快。與其把責任一味推給生產者,倒不如先看看自己的「消費胃口」有多大吧。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fast fashion, just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consumption.」
(沒有所謂的快速時尚,只是越來越快的消費。 )
Reference: goodonyou.eco, theconversation, gal-dem & sustainable-fashion
閱讀更多:
Rethinking Fashion: 醜得極致,醜得自我,就是「潮」的表現
Rethinking Fashion : 時裝週的街拍照,隱藏著一個最殘酷的「完美」世界
Rethinking Fashion: 有了這個條例,但願模特不再淪為性侵性虐的工具…
25 Octo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