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法醫職業的日劇Unnatural(《法醫女王》)裡有一句讓人相當深刻:「法醫學是為未來而生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會無意中將解剖身體、找出死因,歸類為給死者一個交代的方法,但其實法醫背負著開啟知識大門的責任,將逝者的身體用手術刀割開、觀察、記錄,把死亡轉化成知識。死去的人已無法享用這些知識,只能留給往後的每個生命。
要是不能打開這副皮囊,我們又從何知道它底下有甚麼奧妙,現在的醫理長河又怎能源源不絕?這期Taste主題,不如看看在解剖畫之中,如何體現 吞嚥的藝術 ?
同一個部位,不同的畫法
解剖學研究在17至18世紀發展蓬勃,19世紀時的醫學作品Atlas of Human Anatomy and Surgery已經顯示解剖插畫可以到達非常像真和精細的程度。橫觀18世紀的解剖畫,即使同樣描繪口部與胃部,也可以有很多樣的表達方法:有些將人的臉頰斜斜的切下,露出舌頭、牙齒、口腔腺的模樣,仔細勾勒附近的複雜結構;有些則是把鼻以下橫切一刀,像大廈的平面圖;要不就是將器官局部地擺出來。人的結構盤根錯節,畫師選擇展現哪一部份,是肌肉、骨頭、還是血管,當中的取捨都可看到執筆者的側重點。
體現畫家的功力
以口腔和牙齒為例,畫家可以請人用手指撐開死者的口部來畫他的牙齒;有時候口部其實不能張得太大,所以從物理上來說,只透過一個角度是不能看清前排牙齒的正面與後排牙齒的底部的,所以畫家運用繪畫功力和想像,在同一畫面擺放所有細節。至於切開的身體,雖然我們眼見切口都非常整齊對稱,但實際上是非常難做到的,相信畫家繪製的時候已為讀者過濾和修飾過。
像吃東西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所需時間可能不過30秒,但身體就要經歷咀嚼、吞嚥、消化、吸收……我們張開嘴巴之時,或者只想到食物的滋味,沉醉於果腹的滿足感,卻忽略了牙齒、舌頭、食道、胃部一連串接續的工作。有說18世紀的解剖是為了解開人體的偉大,亦即是在宗教上歌頌上帝的智慧;那麼到了現在,解剖人的口部,可能就是用來提醒大家觀察生活、咀嚼生命的科學。
Reference: The Guardian I, The Guardian II & Public Domain Review
14 August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