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假髮遇上18世紀的歐洲 - HOKK fabrica

當假髮遇上18世紀的歐洲

HF Crewon April 27, 2014 at 3:08 pm

電影內不同的服飾正正代表著不同的年華,也代表著整個製作團隊的誠意以及深度。TVB出品的清裝宮廷劇出現膠樽烏龍茶是人類思維的突破我們暫且不說;要塑造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古歐洲時代感,總需要為自織品和皮革共構花點心思。當我們追溯歷史,原來假髮串連著萬千故事,代表著不同的時代價值。

wigs,history

18世紀富有的法國太太們髮髻梳得很高,一個矮小女子的下巴正好就在頭頂和腳尖的中間;頭上的紗、花、鳥羽堆成一座寶塔,行動非常不便。而當時歐洲的男性卻熱衷於假髮。

話說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髮,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假髮從古埃及傳到歐洲。古希臘、古羅馬有些人認為禿頭的人是受到上天的懲罰,把禿子視為罪人。頭髮稀疏或禿頂軍官會被一些希臘領地的長官拒絕為他們安排工作。羅馬人甚至曾經打算讓議會通過「禿子法令」禁止禿頂男子競選議員,禿頂的奴隸也只能賣到半價。禿子們為了免受歧視,就戴假髮遮住這個瑕疵。

回到18世紀的歐洲,假髮一開始已經演變成有錢人的標記。據說英國有一個時期的醫生情願不收你的診金也不願不戴假髮,認真誇張!在1663年的英國,如果你想買一個平常的假髮只需要兩到三個金鎊,但如果你想買一個禮用假髮卻需要六十鎊。既然假髮成風,那些劇烈得會掉髮的運動固然不受追棒,所以網球之類的運動便不得上流人士的歡心。

wigs,history

那時候的假髮是需要「撲粉」的。在那個歌舞昇平的時代,巴黎的假髮匠整天都需要拿著梳子和粉撲通街跑,如果你想為頭上的假髮補補粉,假髮匠會領你到樓梯口;把粉撲用力向天花板上拍打,粉撲便會如雪花一樣散落在主顧的假髮上。

wigs, history

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十萬英國人和法國人餓得要死的時候,大量的麵粉仍然浪費在假髮粉上!直至英國政府在1795年起每年向髮粉徵稅一畿尼(Guinea),才令假髮和髮粉的時尚於1800年代消退。在法國,直至法國大革命時期風潮依舊未退,拿破崙也到了遠征意大利回來後才擺脫這個習慣。

參考書籍:Robert Harry Lowie的《Are We Civilized?: Human Cultures in Perspective》

TEXT: ZEPHYR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WATCH: 四招擊退乾燥冷氣病!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