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of-old-people-who-witnessed-stalins-exile-feature

一段塵封的血淚史:這些百歲老人是種族滅絕政策的「活證據」

hokk fabrica voices香港網上雜誌文化時事專題新聞原創
與漫長的歷史相比,個體的人能親身見證的事件非常有限,但有時某個寥寥幾句就可以概括的歷史事件,影響到的卻可能是無數個體的一生。最近,俄羅斯攝影記者Dmitri Beliakov的作品《The Ordeal: Last Witnesses of Stalin’s Mass Exile》入選「LensCulture2016」肖像攝影大獎,這些肖像照片的主角都曾見證前蘇聯針對車臣和印古什人的流放及屠殺,他們是少數的倖存者,如今都垂垂老矣。他們略顯混濁和凝滯的目光以及深深刻印在臉上的每一條皺紋彷彿是泛黃的歷史書頁,紀錄了這段塵封已久的血淚史。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自19世紀起,車臣和印古什人與俄國的矛盾一直未曾停歇。二戰期間,一些車臣和印古什人期望從希特勒那裏得到他們渴望的民族自由與權利,因此聯合納粹對抗蘇聯。1943年,蘇聯領導人史太林以此為理由,下令清除歸屬於前蘇聯的車臣-印古什共和國,但事實上還有很多車臣和印古什人在打擊納粹的戰爭中獻出了生命,清除的理由並不完全令人信服。有史學家認為史太林只是以此為藉口解決困擾蘇聯的「車臣問題」。

命令發出後,北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和印古什人必須遷徙到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地區。任何與外界的聯繫都被禁止,在寒風凜冽中,居民們被集中送上列車車廂,身體虛弱以及年長和年幼者,無法經受長途遷徙,最後都遭到了屠殺。車廂內擁擠、寒冷、沒有廁所和清潔設施,傷寒很快在車上蔓延開來。有統計顯示,在第一年的遷徙中,30%-50%的人在路途中因各種原因逝世。2004年,歐洲議會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兩位車臣老人站在一座古塔前,這座塔在流放時被蘇聯摧毀,流放禁令解除後,又被重建起來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印古什老人Khusein Esmurziyev,100歲,曾參軍打擊納粹,但流放令下達後,他被從前線召回,和家人被流放至中亞地區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印古什老人Tovsari Chakhkiyeva,101歲,背後是她在流放時被摧毀的居所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印古什老人Isa Khashiyev,80歲,面前放著的是在他家族保存了100年的「古蘭經」和116年的匕首,上面鑲有寶石和純銀。這兩件物品因為被存放在秘密的地方才在流放的混亂中保存下來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stalin史太林大屠殺車臣人印古什人

車臣老人Aina Akuieva,91歲,她在流放中倖存下來,並於禁令取消後定居在車臣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
Photo courtesy of Dmitri Beliakov

或許正是種種磨難使得車臣和印古什人愈發堅強,俄國作家索贊尼辛在他的著作《The Gulag Archipelago》(古拉格群島)中這樣描述車臣人:

There was one nation that would not give in, would not acquire the mental habits of submission – and not just individuals among them, but the whole nation to a man. These were the Chechens.

(翻譯: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們永遠不會投降,也不會學習何為順從——這不是他們當中個別人的品質,而是種集體合而為一的共有特質。這個民族就是車臣人。)

這一種族滅絕事件已經成為歷史,但當今世界種族滅絕和屠殺依舊存在,對此,雖然我們能做的非常有限,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對這些事件多一點關注,慢慢地,全世界都會注意到這些苦難中的百姓,或許就多了一份解決問題的可能。

Sources and references: LensCulture, DodhoTelegraph

TEXT: ELLEN N
DESIGN: NATALIE K/HOKK FABRICA

hftv-bottom-ad
Post bottom bann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