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遵守「三綱五常」,合乎倫理道德標準,乃人之基本。縱使時間過了這麼久,但這套教化觀念仍適用於現在。也許作為一個人,你能做到「仁義禮智信」,偏偏大家身穿的衣服,卻沒什麼「倫理」可言。通過不繼的壓榨剝削,到頭來只為了賺取盈利,滿足一班消費者。因此,多了人談起倫理時尚,而奢侈品牌集團Kering更公佈了一個新動向,希望好好教育時尚圈內的「根源」。
今年4月,Kering將聯同倫敦時裝學院(LCF)開設為期六週的新課程,並名為「Fashion and Sustainability: Understanding Luxury Fashion in a Changing World」(時尚與可持續發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了解奢侈時尚)。為了籌備有關科目,學院與Kering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專家學者共同開發,內容更涵蓋可持續發展理論,奢侈品牌所面對的現狀案例,如原材料的採購,動物福利及保護問題,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
特別的是,這個新課程將以影片講座,討論活動等開放線上形式進行。無論是全職學生或工作人士,大家也能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上課。透過開放的學習平台,希望能聚集不同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把倫理時尚正式搬上枱面。
There is a moral imperative to act, which is more urgent than ever before.
– 倫敦時裝學院院長Frances Corner,via businessoffashion
(譯:採取即時行動是有道義上的必要,而且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老實說,我對這個課程也有點擔憂。畢竟很多人也利字行頭,也許會把它列為「最無前途的冷門科目」吧。但也正因為這種功利心態,令倫理時尚有出現的必然性。
我們身上每件服飾,每個製作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破壞。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料顯示,1公斤的棉花需要超過2萬公升的水來生產,這相當於一件T恤和一條牛仔褲。設計時所用的原材料,當中混合了多達8,000種的化學品,造成的污染更加是難以統計。
Marie-Claire Daveu,Kering可持續發展團隊的首席負責人,指大眾對可持續時尚的認知實在太少了。累積下來的問題,需要持久而有力的計劃去解決,也沒什麼「一刀切」的方案。因此,她希望新課程能盡早教育一班設計師,為奢侈品牌尋找新的出路,更把可持續視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Sustainability is an opportunity, not a constraint.
-Marie-Claire Daveu,via businessoffashion
(譯:可持續性是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個約束。)
從根源入手,循序漸進地傳遞倫理時尚的訊息,出發點確是很好。但是,我覺得這不單單是「根源」的責任。作為消費者,時尚界真正所面對的「受眾」,其實我們的影響力甚大。自認是「快時尚奴隸」的你,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購物習慣,看看過去造就了幾多「垃圾」吧。
延伸閱讀:《In The News:每週出新款的快時尚,那些未售出的衣服都去哪裡了?》
Reference:businessoffashion, harpersbazaar & sustainablebrands
同場加映:
Ethical Fashion:Vetements的「衣服山」正式入侵英國Harrods百貨櫥窗
Ethical Fashion : 這堆像垃圾般的金屬零件,居然變成如此叛逆強勢的首飾?
Ethical Fashion:這對大熱球鞋,居然是用無花果、椰子及馬鈴薯所製的?
DESIGN: LAWRA/ HOKK FABRICA
26 Februar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