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末,倫敦的蘇豪區(Soho)出現一群以音樂和時尚去定義自己的人,就算是現在的人看來他們也像是一群夜不歸家的小混混,他們是現代主義者(Modernism),年輕的一群稱自己為Mods摩斯族。
他們的早晨還是漆黑一片,而黑夜卻像白晝一樣。他們像混混一樣流連在街角之中,俱樂部、夜店是他們的基地,夜晚的漆黑就像一重保護色,在這裡他們尋回內心的踏實。
生於尚算和平的世代,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想像,戰爭,會是一場怎樣的浩劫。二戰結束,那時的人們會活在戰爭的陰霾下,他們不知道何時還會有轟炸機在他們的頭頂盤旋,他們不知道炸彈何時在他們的旁邊摘下。戰後的不安,他們懼怕的不只是明天到來的末日,而更是,他們害怕就此被淹沒,如同自己不曾存在一般。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對他們是反覆又沉悶的日常,我們為什麼這樣活?因此,Mods開始徹夜狂歡, 現實生活裡的時針鋒利地逼迫着他們,他們千方百計都想要逃之夭夭。而這裡一片漆黑,再也分不清晝夜。
I was a mod when I was a kid. I’d be in Italian pencil-leg trousers with those bowling shoes you wear outside and a Fred Perry polo shirt with a V-neck sweater. It was like an Essex uniform, a very specific look.
在這裡的人享受着音樂,享受他們的時尚。雖然外人看來他們感覺百無聊賴,就如一群惡黨,但他們卻結合了英倫紳士的文化,偏愛穿西裝、尖頭皮鞋,就像上流的貴族,而Twiggy的迷你裙也非常能代表女性摩斯族的時尚。後來亦有演變得比較悠閒,一件Fred Perry的格子衫和Levi‘s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他們的標誌。而事至今天還不時在時尚界裡出現的藍白紅三色箭靶符號,其實代表着的正是Mods的精神。
1964年,一群Mods和搖滾派發生了一場亞文化衝突(Mods and Rocker),注重細節美的Mods遇上了不羈的搖滾派,帶來的不只是頭破血流的暴力衝突,還是一場「道德恐慌」(Moral Panic)。
他們在大街上掀起的混亂,加深了普通民眾對這群「街童」的偏見,在他們眼中,Mods和搖滾派胡作非為,還把他們稱作「民間惡魔」,這場騷亂最後遭到警方的鎮壓結束。
Mods的年代雖然結束也被取代,但他們卻啟發了後期其他亞文化的誕生,到了現在也受到時尚界和不少年輕人追捧的龐克文化也是從Mods中演變而成。
當年,他們用盡全力、拼命也要去守護的,是他們的精神,是他們認為對的一種態度。我們用黑夜去做夢,他們用黑夜去擺脫日常,擺脫現實,找尋自己的夢,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實他們也不是異類,不同的可能是他們的「勇」。
I don’t wanna be the same as everybody else. That’s why I’m a mod. See? I mean, you gotta be somebody, ain’t ya, or you might as well jump in the sea and drown.
(譯:我不想和別人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是Mod。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必須是某人,那你寧可跳進大海,然後,被淹沒。)
─ 電影《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79)
Cover photo via movie still Quadrophenia 1979
DESIGN: CYAN F/HOKK FABRICA
5 Nov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style capsuleTime Capsule時尚Mods摩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