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或許是咸豐年前的回憶。縱使它與我們相隔多麼遠,但有時卻緬懷著那種無憂無慮。可是,幸運之神好像沒有眷顧他們。他們所畫下的童年,沒有笑容,沒有自由,反而只剩下紅色的血,透明的淚。若人生有重來的機會,他們只希望,「明天」不要再被突然地偷走……

這位左眼失明的女生,寫著「STOP PELTING」(不要再投擲)的文字;三年前被江水差點淹沒的小男生,去年卻變成滿滿鮮血。這些作品,全都是喀什米爾學童所畫的真相。
喀什米爾(Kashmir),位於南亞最北端的地區。一望無際的草原山脈,清澈小溪及豐盛的果園,令這裡有「heaven on earth」(地上天堂)之美譽。可是,幸福總是來去匆匆。自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後,整個版圖便分裂成四個獨立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斯里蘭卡)。其中,喀什米爾慘被捲入領土爭議問題,在印度與巴基斯的長期僵持下,60年來的局勢亦不斷惡化。
不單是對外的政局動盪,對內的憂患問題,也一觸即發。由於當地居民對印度的管治提出質疑,更上街示威提出獨立意願。可是爭取自由的後果,卻換來最慘不忍睹的血腥時刻。



去年7月,分離主義的青年領袖Burhan Muzaffar Wani於喀什米爾的槍戰被軍隊擊斃,令一班群眾勇敢地走出來,誓言要與政府對峙。他們向軍警投擲石頭,對方則以氣槍對抗。在四個多月的抗議裡,超過9000人受傷,其中有超過1200名年青人(15歲或以下)失明,更有無辜的小孩被槍殺。
昔日的「地上天堂」,變成了滿佈瓦礫碎片的街道,更夾雜槍聲及尖叫哭泣聲。

Photo via bbc

隨著暴力事件不斷升溫,學校也被迫關閉。在喀什米爾的孩子,每天在室內地方呆著,看著自己身處的地方被粉碎瓦解。除了恐懼不安之外,更多是憤怒。
當學校重新開啟後,老師讓這班學童執起紙筆,表達自己的情緒:「They drew what they wanted. They didn’t utter a word. It was all very cathartic.」(譯:他們都畫了想要的東西,沒有說出半句話,一切也充滿著宣洩意味。) 澳大利亞藝術治療師Dena Lawrence指,鮮紅成了孩子們的主導色系,代表戰亂及傷亡者;黑色代表戰火,更象徵家園走向無盡的黑暗。每一筆,也暗示他們的童年被無情地毀滅。自由,成了終生也得不到的奢侈品。




精神科醫生Arshad Husain指,作品也透視著一種集體創傷:「We think children are too young to understand. That’s not true. They absorb and assimilate everything around them. They express it in their own way.」(譯:我們以為孩子們也太年輕,全都不懂,但這都不是真實的。他們親眼看到及感受到,更用自己的方式所表達。)自由,向來不是垂手可得的事。珍惜可以擁抱自由,可以做自己的機會。因為這樣的「幸福」,或許有日會從你手中逃離。

Reference: BBC
TEXT:MABEL/HOKK FABRICA
DESIGN:LAWRA/HOKK FABRICA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art & cultureAug 1, 2017
art & cultureAug 1, 2017
art & cultureAug 1, 2017
art & cultureAug 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