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hong-kong-street-hawkers-food-trucks

香港小贩的价值何在?快餐车可以代替小贩摊档吗?

说起来,其实笔者是个颇咀䜛的人,还经常坚持实行某些奇怪习惯,如每个月的周末一日叁餐,不能重覆试相同的餐厅,点类近的菜式;「心水餐厅」清单必须叁个月内尽快试匀;放工会突然为了吃一碗美味拉面而专诚过海独自排半小时的队(很毒是吗?哈哈),诸如此类的习惯层出不穷。

那些鱼蛋小店的命运

曾经有段时间,笔者和一位非常热爱「扫街」(尤其是鱼蛋)的朋友扬言,要吃尽全香港所有小贩/小店的鱼蛋,再选出最美味的一间。当然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最後只在旺角太子一带进行这项测试…大家会想知我们最後选了哪间吗?很抱歉,恕笔者未能作出任何推介了,因为那间位於旺角B字头护肤品附近的冠军之选,早已在半年前结业(甚至可能更早)。渐渐地,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售卖鱼蛋的小店愈来愈少,小贩更像濒临野生动物般渐渐被灭族,只有新年时才可以浮出水面,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

对於贪吃的笔者,这当然是一项严重损失。据说小贩的全盛期出现於六七十年代,一个我还未出世的年代…当年保守估计约有叁十多万人从事摆卖行业谋生。後来政府以整顿市容和卫生为由,将小贩移往特定管理区如通菜街一带,再陆续收回其经营牌照…以上就是小贩「没落」的历史。没错,小贩的确衍生了阻街和卫生的问题,但这种一刀切式政策,也没杀了不少具香港特色的创意小食,独有的民间风景,逐渐被那些千篇一律的商场所取替。香港还被配称为「美食天堂」吗?

简单直接的「我要真小贩」活动

上月农曆新年,深水埗桂林街和北河街交界的「桂林夜市」除了开满小贩档,共叁十五档关注本地的团体亦举行了一项「我要真小贩」活动。当中如单车组织「慢骑主义」,以古董单车代替木头车,免费派发即磨咖啡、面包、手做果酱;Tiff与朋友两人夹份开的小摊档,将婆婆留下的剩布车成杯垫和煲垫; 现场还设有「漂书站」,途人可以在书内写下阅读感受然後「放漂」,和「有缘人」交流;整个活动的中心点,就是当中不涉及任何金钱交易,只是透过交换和免费派发的方式送出货物,因此小贩管理队不能检控参加者,只能紧紧地盯著他们。

香港小贩鱼蛋摊档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Photo via the standardnews.com

曾有打压小贩的政府官员搬出这样的理由:小贩会阻碍那些创意小店的发展。然而以上情况皆显示,小贩这种自由经营模式,才是社区的创意之源!那一辆辆经过精心改装的木头车,售卖「炭烧鸡蛋仔」、「臭豆腐」甚至「车仔面」美食,需要几多民间智慧和创意,才演化至现时这个地步?我敢肯定,如果日後有机会在外国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不出叁个月,你一定会开始极度想念这些香港地道小食!

香港小贩鱼蛋摊档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香港小贩鱼蛋摊档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Photos via the standardnews.com

快餐车真能代替小贩摊档吗?

这是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早前财政司司长曾提出引入快餐车,说参巧了欧美城市公共空间的「餐车」,将中产咖啡与热狗等小食一併在车内售出,增加就业机会。其实这些所谓快餐车,说穿了还不是「进化版的小贩车」吗?试想像一架架快餐车横泊街头,再加大量行李车水货客,香港又是出了名的地小人多,与地大脉博的欧美国家相比简直就是两回事!而且小贩摊档衍生的卫生问题,亦会同样出现在快餐车…老实说,假如政府日後真的广推这类快餐车,那笔者实在不明白,为何当初要打压小贩呢?除非政府可以参考台湾的士林夜市,将某些地区划为「快餐车专用区」,就另作别论!

巴黎街头快餐车

巴黎街头快餐车
Photo via minutebuzz.com

伦敦街头快餐车

伦敦街头快餐车
Photo via itsrudetostare.com

多伦多的街头快餐车,售卖中式食物

多伦多的街头快餐车,售卖中式食物
Photo via google

大家又觉得「快餐车政策」可行吗?

TEXT: LAM CAT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