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兩年前的「曼徹斯特Topshop試身室」事件嗎?當時一位叫Travis Alabanza的「跨女」(跨性別人士)因被服裝店Topshop店員拒絕進入女試身室,而將該次「恐跨」(transphobia)的經歷在社交平台上公開。繼續以不同創作為性小眾發言的他,最近就分享了作為一位性別表現不一致(gender non-conforming)者的心聲。
在Topshop事件過後,Alabanza以行為藝術、寫作及舞台表演,將酷兒(Queer)的聲音帶到不同媒體。最近他亦接受英國BBC廣播四台(BBC Radio 4)的邀請,就自己性別表現不一致的行為分享經歷。
“People that haven’t existed as male and female have been he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n-binary artist @travisalabanza says and adds that the way society has treated trans people has contributed to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R4today | http://t.co/NoHNIBJLOq pic.twitter.com/QBMlqXvg45
— BBC Radio 4 Today (@BBCr4today) December 29, 2018
有種性別,不是男也不是女
Alabanza會戴上假髮,又將自己打扮得十分美豔,卻又不把體毛除去。他說,自己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甚至早在得知「非二元」(non-binary)此詞彙之前,便已經發現自己真正的性別;他還說,其實這種「不單分男或女」的說法在古希臘和遠古時代的歷史中已存在上千年。
……我想,如果這個世界可以讓我們定義自己的身份,令我們可以放鬆做回自己,那不是很好的事嗎?
最初他遇到性別不一致時沒法自處,也令他變得難以跟他人談話──沒有經歷過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人,是無法領會那種得絞盡腦汁去解釋自己身份的感覺是多樣累人。就個人經驗而言,在「非二元」這個詞出現之前,因為身分未受肯定,Alabanza發現自己「無法正常運作」。
以前我會用所有方法去避開體育課,因為我無法接受自己出現在男更衣室
Alabanza發現,一個人之所以覺得不自在,某程度上是不信任那個地方、那個群體,所以說到底一切都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社會對待性小眾的態度,也會影響性小眾本身的精神健康。
性別表現不一致
經歷性別表現不一致的人大多給視為第三性別(Third gender)者,這個現象最早從孩童時期已可窺見:比方有些男孩喜受打扮作女生、參與被認為「陰柔」的女生遊戲;或是女孩子不愛穿裙子、喜愛留一頭短頭髮,這些表現多少都說明了他們無法擠入異性戀或性別二元的框架之下。之所以稱呼這些人為「性別表現不一致」,是因為他們的性別特質表現與刻板社會所期待的不相符,例如社會對男性,女性的性別期待分別是「陽剛」(masculinity)和「陰柔」(femininity),一但你的性別與「陽剛」或「陰柔」的刻板特質、行為不相符,便會被打上「性別表現不一致」這種名號。
為你推薦:
DESIGN: CHRISTY/ HOKK FABRICA
8 Februar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