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筆者在參加音樂節前,總是不能理解身邊好友對其高昂的熱情和執著:不僅將音樂節的日期在日程本上仔細標好,更願意不遠萬里地趕赴他城,只為兩天一夜的狂歡。
抱著懷疑的態度,筆者跟隨好友以草莓音樂節為起點,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節旅程。這是一段無法忘記的回憶,也是一段意料之外的經歷,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展現了音樂節所有的魅力。如果你還未送給自己一場音樂節,不妨看看以下的感想裡有沒有能打動你的理由。
你需要一場抽離生活的釋放
擁擠的上下班地鐵、看不完的郵件、做不完的工作、永無止境的應酬……漸漸,堆積在肩膀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此時才發現,即使經過週末短暫的休息後,也只能達到「充電一週末,上班一天無」的「電池快速消耗」狀態。
或許你需要的是一場能抽離生活的釋放。與吃飯逛街等日常休閒方式不同,音樂節更像是把你抽離現實生活,帶你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次元世界。在那裡,你可以暫時拋開所有的社會身份:不再是誰的員工、不再是誰的子女,也不再是誰的朋友,剩下的只有最本真的自己。反正誰都不認識,倒不如暫時將手機調成靜音,在當下用盡全力大聲尖叫和跳舞,享受一場平行時空的抽離快樂。
給自己一次和萬人感動的機會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神經漸漸地變得麻木了。在這個冷漠的城市裏,我們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和他人之間的陌生感和距離,不容許他人踏入自己的結界,卻同時也把歸屬感和共鳴的快樂拒之門外。
彼此互不相識,卻會因為同一段旋律唱出的不同故事而感動,這便是音樂節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你和身邊的他們可以一起大聲地和喜歡的歌手合唱,又可以一起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舞蹈和高舉雙手;有人會突然邀請你在人群中開心地轉圈跳舞,也會有人鼓起勇氣,走上前來給同為粉絲的你送上一份小禮物……因為音樂,我們在此相聚;一切伴隨著音樂,我們會在這裡不經意間遇見到感動。
+延伸閱讀|年輕人真的無法「吃苦」嗎?為何無法對「孤獨」啟齒?
盡情揮灑你僅剩的青春
如果你也是剛踏入職場的上班族,是否經常會有自己正在迅速衰老的錯覺?「初老」症狀的第一點,便是會常常在深夜懷念起學生時期和朋友們說走就走、徹夜高歌、肆意揮灑時間的青春歲月。
如果覺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泛起漣漪的驚喜,又或是想重溫青春時期的熱血和衝動,不如約上老朋友,來一場計劃之外的音樂祭旅行。當你們一起在草坪上露營、一起舉著酒杯相碰、一起唱起曾經伴隨彼此走過青春年華的歌曲、一起懷念從前張狂的趣事時,這時才會感歎一句:這才是青春啊!
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搖滾的精神
如今的音樂節是一場派對、一股潮流、一種娛樂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呼籲人們重新拾起搖滾精神的態度。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Rock Festival)乘著嬉皮運動的熱潮,以「愛與和平」為口號,吸引了超過40萬的年輕人從世界各地聚集到了美國紐約州的鄉下小鎮。紀錄片Woodstock(1970)便還原了當時的盛況:60年代的嬉皮士們在四天三夜裏盡情高歌,表達了自己反對戰爭以及對和平的追求,使得這場音樂節成為了搖滾史上滿載歷史的經典。
時代發展至今,我們又在渴望和訴求些什麼呢?或許在欣賞音樂和享受派對的同時,音樂節希望提醒我們的是不要喪失追逐夢想的勇氣、不要放棄表達自己、不要熄滅熱愛的燈火,更不要忘記我們最希望成為怎樣的存在。
Cover image via Instagram/ christineandthequeens
More Music Fest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