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在三年前,手機自拍非常流行,網上出現了一大堆哭著自拍的相片;網友們失戀也好,受傷也好,看電影覺得感動也罷,總之等到眼淚剛好滴下來,或者哭得最淒厲可憐的時候,就先拍張照片上載到社交網站。不少人都嘲笑這種行為,坦白說筆者也覺得匪夷所思,傷心的話,放在心裡就好了,何必要公諸於世?豈料有位藝術家將這種行為放大,還點出了背後的意義。
洛杉磯藝術家Audrey Wollen的Instagram上不乏哭泣照片,有時候鼻水誇張地流到口中,她還會將自己打扮成名畫中的人物,化身畫中人。為甚麼要公開這些哭相?她自己提出了一個理論 “Sad Girl Story”,認為應將女孩的悲傷、內心的苦難看作一種抵抗行為。一直以來,憤怒、暴力等都是代表著男子氣概的行為,同時也賦予了表現者權力;那麼難道不狂怒動氣就不能反抗嗎?有必要將內心的不安轉化為激動的情緒,才可以引人注意嗎?Wollen覺得,哭泣是另一個好方法。
I think that a sad girl’s self destruction, no matter how silent or commonplace, is a strategy for subverting those systems, for making the implicit violence visceral and visible, for implicating us all in her devastation.
(一個傷心女孩的自我毀滅,不論多麼安靜或平常,都是用來顛覆父權體系的策略,讓我們得以看見她積隱已久的憤怒,所有人都因此受牽連。)
—Audrey Wollen
她所說的毀滅是指傷心,一個人感到悲傷的時候就會感到天崩地陷,痛苦得像快要消失,雖然傷心是內在的感受,對他人的影響基本上不存在,但Wollen認為這可以是個反擊的方式,而不是虛弱或愚蠢的表現。
回想起來小時候到現在,筆者無論多傷心也會盡量忍住眼淚,等到夜深無人時才鑽進被窩裡哭,還要哭得小心翼翼,生怕讓人聽見啜泣聲,驚動家人。成長不容易,扮演一個女生也不容易,偶爾感到心痛而哭,合理和恰當不過,沒有必要藏起來強裝堅強,哭泣從不負面。
Wollen說的哭泣不是要扮可憐博取同情,而是一種出自真心的自我表達。哭泣的人會因為哭釐清自己的情緒和傷心的原因,釋放情緒後重新出發;其他人也可能會因為別人傷心而自省。另一方面,拍下哭泣的模樣也只是藝術化、形象化的表現,重點是你有哭泣的勇氣。
20 June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