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紀念納粹時期的亡魂,除了走訪博物館回顧這段悲痛的歷史外,還可以透過藝術形式來感受。之前介紹過倖存藝術家David Olère的作品,這次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女性, Charlotte Salomon 的畫作。不同的是,Charlotte沒有成功逃脫集中營,而是在惡魔的手中死去。
The war raged on and I sat by the sea and saw deep in the heart of humankind.
出生在格林的中產猶太家庭,Charlotte本來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和父親一起生活,可惜好景不常,在她16歲那時,即是1933年,獨裁者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後,納粹黨更是掌握了國家的政治權力。當時身穿啡色上衣的希特勒支持者聚集在柏林大街遊行,高舉黨紅、白色的旗幟和納粹標記橫幅,眾人聲勢浩大,這一切都被年紀小小的Charlotte看在眼內,而且畫在畫布上。這幅畫作後來在關於她生平的薩爾茲堡音樂節舞台劇上被投射在螢幕上。
當時德國的大學把猶太學生的比例降至1.5%,而Charlotte就有幸在藝術學校修讀了兩年時間,不過隨著納粹的能力愈來愈大,Charlotte在反猶太主義下不得不放棄學業,與祖父母一起轉投到一位美國收容人家的家。 不幸地到了1943年,Charlotte還是躲不過納粹黨的魔爪,和父親之前的經歷一樣,被捕並送到集中營。此時,不只是Charlotte,還有她肚子裡未出生的孩子,最後她在毒氣室裡香消玉殞。
+延伸閱讀|《真相大白:在納粹統治下的女性,受過這些不為人知的痛苦……》
不過她在去世前還是為後世人帶來了無比珍貴的遺產, 就是她逃亡於法國南部時一系列的創作,一部包含將近1300幅樹脂水彩畫作的自傳式作品集《Life? Theater?》,當中除了繪畫,還有她的文字。而作品的名字正好表達了她對生命所問的問題:在大部份親人,包括自己的母親都自殺的氛圍下,她也應該自取性命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非凡的事?還好Charlotte選擇了後者,她詳細地記下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的故事,例如繪畫了母親到達了天國、然後回來跟Charlotte說她過得很好的畫面。她把作品全部留給自己的醫生,並告訴對方:「Keep these safe. They are my whole life.」(譯:把它們保管好,它們是我人生的全部。)
關於Charlotte,還有一件令人驚訝的事:2015年時巴黎出版社Le Tripode發佈了Charlotte 35頁的自白書,描述了她給了一塊下了毒的煎蛋捲祖父,然後看著他死去,雖然未知這封信的真偽(自白書不是手寫,而是以Charlotte以往的繪畫法畫下),但它卻為Charlotte的故事留下了一點傳奇的色彩。
Charlotte的作品早期只被當作是大屠殺的傳記、歷史的記錄,但事實上這更是一項藝術;適逢Charlotte誕生100年,阿姆斯特丹的猶太歷史博物館(Jewish Historical Museum)將展出她的作品,給予Charlotte一個藝術的肯定。
Charlotte Salomon
日期:2017年10月20日至2018年3月25日
地址:Jewish Historical Museum, Nieuwe Amstelstraat 1, 1011 PL Amsterdam
詳情
Cover photo via Charlotte Salomon Foundation
DESIGN: CYAN.F/HOKK FABRICA
29 August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On Show Now展覽藝術Charlotte Sal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