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有得必有失,科技網絡的進步,無疑令生活更為方便。與此同時,卻有不少「祭品」相繼湧現,紙媒便是好例子。被指走上末路的它,是否真的沒有生存空間?還是讓大家反思另一條出路?來自哥本哈根的獨立雜誌Sindroms,正正體現了一本紙媒的存在價值。
Sindroms is a journal of monochrome states of mind, published in print biannually.
(譯:Sindroms是一本單色印刷刊物,每兩年出版一次。)
「兩年才出一本?那必定賺不了錢,最終石沉大海。」抱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是何其多呢!但在這個瀕死時刻,若堅持以利潤行先,只會加速其死亡速度吧。這五位女孩子,正正把利潤因素排除,合力創造出一本單色心情日記。對她們來說,能夠找到好的切入題材,為日常帶來新的視角,比金錢來得更滿足。
「單色概念」的背後,源自對哥本哈根的一種觀察。說起北歐,不難聯想到極簡主義。記得搬到哥本哈根生活後,自認是色彩愛好者的Miruna,坦言感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所有人都穿黑色,就連小孩也不例外。」這種柔和單調,正是Sindroms想要打破的刻版印象。
以一種顏色為主軸,以引發出不同的心理情緒及感知記憶,並融合藝術,時尚,文學及攝影角度。這種做法,不但充滿噱頭,更讓讀者反思色彩本身的意義。
Growing up, I never gave colours a lot of thought because they were part of my everyday life.
(譯:成長以來,我從沒對顏色有好好思考過,因為它們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Monique
Sindroms的第一期,正是由鮮紅為始:「我們喜歡紅色的複雜和多面性,特別因為它有正負兩面的聯繫。」整整140頁的內容,包含大量的散文及攝影,並由愛情到憤怒,暴力到情色,甚至是快樂到痛苦。這場鮮紅的情感之旅,展現出一種顏色的不同面向及新視野。
集中探索一種顏色,不是過份地局限嗎?對她們來說,這反而更易集中,更易掌握焦點。今日,每種顏色好像也有特定的象徵意義—黃色是歡樂喜悅;藍色寧靜而憂鬱;黑色被視為優雅和悲傷。不過,這未免把色彩過份地狹窄化了。每個人對色彩的解讀,可以是千變萬化的。只要好好觀察,別被固有的印象框架所困住,你也能尋找出專屬的色彩意義。
五位身兼著正職工作,利用空閒時間來籌備雜誌,這種堅持已經是得來不易。但犧牲的前提,就是要確保自己的真心喜愛。有著這份熱誠決心,牽著大家的手去實現夢想。到了成真這一刻,你會發現一切也是值得的。
兩年後,Sindroms才會推出新一期刊物,而顏色至今仍未決定。也許,它的前景仍是生死未卜。但這本刊物的出現,卻讓我覺得紙媒有存在的必然性。身處在訊息爆炸的時代,難以逃離垃圾資訊的魔掌。長期吸食無益的「味精」,一味求快捷求速食,只會令「健康惡化」吧。幸好還有像Sindroms般的用心刊物,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審視現在的所見所想。
Reference: sindroms, girlsareawesome, thevandallist & magculture
Cover photo via Instagram/sindroms_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19 Dec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media@hokkfabrica.com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