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不一定負面,Francesca Sanna繪本《我和怕怕》

害怕的情緒,會出現在小至看見蟑螂的時候,大至踏出舒適圈的當下,它伴隨著我們的人生,適時的放大縮小。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害怕只有負面,直到讀了義大利插畫家 Francesca Sanna 的繪本《我和怕怕》(Me and My Fear),才發現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解讀它:恐懼是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只是要小心,別讓它變得太大,以至於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就好。

francesca sanna me and my fear literature book
Photo courtesy of 字畝文化

故事中,Francesca 將「害怕」擬人化成像是鬼馬小精靈的白色生物「怕怕」,他是小女孩的摯友,體型小巧,總是柔順的陪伴她探索新事物,像是蹲在懸崖峭壁上克服懼高症,或是半夜窺伺床底下的鬼怪等等。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搭乘日本環球影城的後退型雲霄飛車「逆轉世界」的經歷,當時興奮的加入大排長龍之中,但因為等待時間過於漫長,興奮逐漸消失,我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站在這,雖然害怕讓心情有點複雜,但還是硬著頭皮上了,最後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不做會後悔!

怕怕就是這樣的存在,當我們想嘗試新事物時,以陪伴代替阻撓,並提醒著我們要小心行事,別讓自己受傷了就好。

francesca sanna me and my fear literature book
Photo courtesy of 字畝文化

不過怕怕也有失控的時候,故事裡的小女孩舉家搬遷到異國後,原本小巧可愛的怕怕像吹氣球似的,變得越來越巨大,小女孩想出門看看新世界,怕怕卻遲遲不肯走,甚至不讓她去學校和認識新朋友,女孩也越來越孤單,漸漸的,她放棄了掙扎,開始自暴自棄的想著:「沒人喜歡我,好吧,反正我也不喜歡這裡!」

看到這不禁聯想到戲劇常用的表現手法,當人們在 A、B 之間抉擇的時候,左右肩上都會出現小天使和小惡魔,象徵心中二個聲音的拉扯,怕怕和小女孩就是如此的矛盾狀態,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我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在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團體中,一邊告訴自己要外放一點,另一邊則持相反意見,最後是後者佔了上風,不過升上大二後,我遇見了能夠分享心情的朋友,也很自然的在他們面前表現自我。那麼小女孩呢?她會繼續孤單下去,還是戰勝怕怕?讓我在這先賣個關子吧!

francesca sanna me and my fear literature book
Photo courtesy of 字畝文化

這次很開心擔任《我和怕怕》的台灣推薦人之一,作者用童趣的故事包裝「害怕」這個情緒,但看完故事後你會發現,其實不論大人小孩,每個人都有「怕怕」這麼一位隱形朋友,只要懂得如何與之和平相處,別讓怕怕嚇跑了本該接觸和認識的人事物,那麼「害怕」就只是你我很稀鬆平常會有的情緒之一而已,不要害怕「怕怕」的出現。

這裡了解《我和怕怕》更多

猜你喜歡:

Book Club:看蔣勳的《孤獨六講》,談關於孤獨與寂寞這回事
Book Club:該怎樣旅行?村上春樹教曉我的3個道理
Video Finds|短片《SUM》用4分鐘的時間告訴你,其實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傷春悲秋

TEXT: 心地/HOKK FABRICA

24 Octo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WATCH | 如果地球能聽見,你會對地球說一句什麼的話?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