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ASKS
約會後,女人應不應該採取第一步?
「好,我先傳訊息給他。可是,如果他喜歡我,他應該會先傳給我吧?」在俄羅斯導演Alena Shevchenko的短片I’ll say it first中,約會後的女孩獨自與貓待在家,內心思忖著各種可能,畫面配合著有趣的拼貼視覺效果,就像在看少女手寫的日記一樣,心情總是那麼五味雜陳,呈現出女生在約會完結後最大的糾結──我好喜歡對方,到底應不應該主動聯繫?
I’ll say it first from Alena Shevchenko on Vimeo.
這彷彿是不成文的規定,在約會後,女生通常要等對方主動傳訊息或打電話,畢竟在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裡的戀愛大師Alex就曾諄諄教誨,如果對方不想聯絡妳,就不會打電話給妳,也就是說這個人對妳沒有興趣。在傳統父權的觀念中,女人應該要有「矜持」的美德,主動追求愛情的女性甚至會被當作少數族群,被拍成戲劇和畫成漫畫,結局通常都是皆大歡喜,但真的能鼓勵到女性審視自我,站上投手丘為理想的愛投遞出一顆顆直球嗎?
我 是 誰 , 我 想 從 生 活 中 得 到 什 麼?
在普遍女性意識抬頭之前,美國近代女權運動代表者之一Betty Friedan,就在她的著作可以不斷提及一種觀點,那就是女人應該能夠毫不羞愧地自問:「我是誰,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想要與男性在社會上擁有一樣同等的地位,女性必須要有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決心,不管是事業還是擇偶條件。
你 認 為 自 己 是 女 權 主 義 者 嗎 ?
2017年,美國線上約會網站OkCupid對他們的會員提出了相關問題,計算出的數據可能會超出你的想像。網站首先以「您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嗎?」開始著手,得到了將近150萬的會員回覆,其中超過75%的女性會員以及近60%的男性會員回答「是,或在某種程度上是(yes or to some extent)」,這代表大多數的用戶都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然而或許有些人聯想到了某種過時的想法,是不是女權主義者就意味著要拋棄傳統上的性別角色?變成中性或甚至仇男?當然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是知道自己擁有「選擇權」,而大多數女性仍然很願意受到追捧。
你 比 較 想 追 人 , 還 是 比 較 想 被 追 ?
因此,OkCupid繼續問了下一道題目「您比較想主動尋求潛在的伴侶,還是想讓他們來追求您?」結果得到了45%的「我比較想被追」,以及1%的「我想自己追求」,還有54%的用戶認為兩者皆可。結果顯示出只有少於1%的直女(無論是否自詡為女權主義者)傾向於主動追愛,女追男的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
女 權 主 義 是 在 要 求 特 權 ?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就跟先前所提到的一樣,要成為女權主義者並不表示妳必須拋棄傳統上的性別角色,女權主義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意義。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在2015年美國一項民調發現,儘管有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女性平等,但僅有不到兩成的人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女權主義在過去被認為是在打擊男性、要求特權,無形中成為一種負面的標籤,但幸好近年來的大家對女權的態度有所改變,認知到女權是為求人應有的基本權利,不再認為女權主義是一個負面的詞。
關於女人應不應該採取第一步的問題,倒是讓筆者想起了西蒙·波娃筆下的經典:
I’m so eager to see you again
but I wouldn’t ask to see you
not because I’m proud
In fact, in front of you
I cede all my pride
yet 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
你知道在你面前我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唯有當你也想見我的時候,
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
無論你的性別或性向為何,都可以採取不同的面向來對待自己的心,你可以在工作上認真嚴謹,抑或在生活裡營造浪漫,其實都好,這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Love, Hf
Cover image: Still of I’ll say it first, Screen capture via Vimeo/ Alena Shevchenko
更多Video Finds:
DESIGN: WINNIE F / HOKK FABRICA
21 May 2020,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Video 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