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妙津,是《紐約書評》上和張愛玲齊名的兩位華語作家之一,1995年於巴黎自殺身亡。「拉子」這個詞,由她發明。 和陳雪不同,邱妙津本身就是一個中性的拉子,比起女性化的陳雪,更能體會社會對「異類」的否定。

Photo via MPlus+
《鱷魚手記》
我也想愛上男人啊!
可是,有太多女人那麼美!
─邱妙津《鱷魚手記》
已是個韻味成熟的美麗女人了呵,爐火純青。她站定在我面前,拂動額前的波浪長發,我心中霎時像被刺上她新韻味的刺青,一片炙燒的辣痛。她女性美的魅力無限膨脹,擊出重拳將我擊到擂台下。
─邱妙津《鱷魚手記》


她不能以女同志的稱呼介紹自己,以「鱷魚」、「拉子」( Lesbian的諧音)代替。在異性戀社會,男/女角色分得清楚,但邱妙津本人是一個長得清秀、中性的女子,留著短髮,有點雌雄同體的感覺。不管是外貌,還是她的性取向,在社會中都是穿上人皮的異類。
現在的女同志還是會被質疑:「你喜歡女人,只是因為你還沒有遇上對的男人。」 邱妙津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很自然便發生了,是本能。
《蒙馬特遺書》

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使你明白,我對你的渴望是超出被愛的渴望或性的滿足之上的,我渴望的更是整個生命、整個性靈的相結合。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在邱妙津和女友的關係破裂後,她寫下最後一部作品,整本書一直在探討一個問題:「戀人之間的傷害,該如何克服?」她描寫的憤怒、執著和對愛情的渴望,不局限於同性戀,而是每一個戀愛過的人都體會過。 可惜的是邱妙津未能通過文字釋放悲傷,在巴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賴香吟代替邱妙津整理出版《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離開後
她的影響力不限於她的生命。她死後的台灣,同志運動開始興起,她的作品和她本人,成為其中一個永恆的符號。
香港電台在邱妙津去世二十年後製作了紀錄片《蒙馬特•女書》,探討她的文學地位。 陳雪的作品《迷宮中的戀人》嘗試回應邱妙津在《遺書》中有關傷害、背叛的問題 。
Cover photo via MPlus+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9 Nov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台灣文學Literature for Dummies邱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