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開始萌牙的達達主義(Dadaism)提醒了大家一件事:欣賞和創造藝術應該不被其他思想的干預,有些本來不屬於藝術的東西,換個角度看也可成為藝術;例子不外乎Man Ray 將大頭釘鑲在熨斗上製成的作品《Gift》和杜象的《L.H.O.O.Q.》。雖然這出於對傳統藝術的玩弄,但的確打開了後繼藝術的視野──同一件物件也可以有許多面向和改造,沒有所謂的對和不對,藝術家之間互相碰撞和交流,甚至能生出更有趣的局面。
有趣的還有藝術的演繹方法,音樂、繪畫、時裝等無一不是藝術的分支,而時裝就是能穿上身的藝術品。提到時尚筆者想起一個名字──Christian Dior。在他成為殿堂級品牌的名字前,這位設計師深造藝術創作,跟不少知名的藝術家如畢加索和達利等交往甚多,憑藉自己的先知灼見將大師級的作品成功展示於畫廊上,往後還透過時裝晉身於設計師的行列,典雅優美的作品讓女士們為之驚嘆。當年他的服飾與藝術家的美學底蘊互相輝映,今天我們也有幸感受到藝術家們精彩的隔空對話,功勞全歸於1995年紅極一時的Lady Dior手袋。
《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邀請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重新演繹這個手袋,參與的有Olympia Scarry、Sophie Zenon、Wanda Barcelona工作室、Jan Albers和Daniel Arsham等,每位都以自己熟悉的媒介再現心中的Lady Dior,向Christian Dior致意。
藝術家們的想像完全超出了一個手袋能盛載的容量,以瑞士藝術家Olympia Scarry的水泥、玻璃和金屬作品為例,它的外形有如一座建築物,上面的玻璃窗代表了脆弱和女性的氣質,跟法國巴黎的Palais Bulle呼應著。
Dior offers every element of luxury in the form of living: clothing, leathergoods, perfume…why not propose a place that houses all the Dior elements “under one roof”?
—Olympia Scarry
( 譯:Dior以生活的形式提供了奢侈品的每一個元素:衣服、皮革製品、香水……何不把它們放在「同一屋簷下」?)
同一個袋,變奏出無限種詮釋,這是只有藝術世界才能出現的畫面;Olympia Scarry的作品算是比較「像樣」的改造,展覽將展出更多「離經背道」的Lady Dior,展現眾創作者的希冀與幻想,也挑戰了你對手袋的理解。
Lady Dior在你眼中又是怎樣的?除了欣賞《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你也可以參與「Dior 藝術體驗之旅」的創作,用手機拍下有香港特色的景物,透過網站製作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將時尚和藝術延伸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Lady Dior As Seen By》
日期:2018年3月25日至31日(10:30-19:30)
地點:香港置地廣場G/F G40-50號舖
免費入場
27 March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lady diorChristian DiorD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