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How is it Created」,我們看了楊貴妃流下的紅汗如何印證了胭脂的歷史,這次就談談在藏在胭脂底下的粉底。隨著現今科技的進步,粉底做得越來越出色,質地更輕盈透薄卻有著極高的遮瑕能力,也傾向於使用無害的天然物質取代當中的成分;可是,以前的粉底卻大相逕庭,難以將之聯想到現今的粉底。
粉底的來源要回溯到戰國時代。剛開始製作粉底的時候,是採取高粱米和小黃米等糧食而製成,被稱為「粉英」。根據東魏記錄農牧情況的著作《齊民要術》所記載,當時的人把米汁放在圓形的缽裡發酵、過濾並沉澱,再經過曝曬後研末,塗在臉上以掩蓋瑕疵。
其中心圓如缽形,酷似鴨子白光潤者,
名曰“粉英”。粉英,米心所成,是以光潤也。
-《齊民要術》 第五卷
在粉英乾燥過後,需要除去粉末四周黯淡的部分,只採取中間上等的精華;之後,一些粉英也會加入丁香,也就是當時的「香水」,讓女生不只白的晶瑩剔透,還香氣四溢。可是,這種利用食糧做成的粉餅質地會比較黏,雖然不容易脫落,可是一出汗便會結成塊狀,而且還很難清洗。
所謂「一白遮三醜」,因此想盡各種方法去爭妍鬥麗的人們便想了一種方法:為了臉部變白變亮,於是把用於提煉丹藥的鉛粉加工。一開始的鉛粉是糊狀的,所以非常貼附皮膚,之後也被製成粉狀,而且鉛粉粉末細膩,妝感比當初的粉英更好,因此鉛粉瞬間受到眾人喜愛。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篙砧歸。
– 權德輿《玉台體》
在唐代詩歌《玉台體》中形容了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當她以為丈夫快要回家的時候,她便馬上梳妝,而當中「鉛華不可棄」的「鉛華」,指的便是當時的化妝品。這正正形容了妻子焦急和期待的心,也呈現了當時的女性願意為了另一半而花心思多作打扮。
可是,當人們使用鉛粉的時間越久,便發現皮膚開始變黃,甚至身體有中毒的情況出現;當時的人當然不知道什麼是「化學元素」,也不知道什麼是「重金屬」。最後臉確實是白了,卻苦了身體。其實鉛對人體有極大的傷害,可以滲透皮膚、進入人體,並進入血液和擾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腦部發展等等。
當時的社會環境存在著很多不文明的規定和風俗,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看來卻是如此的荒謬絕倫;但說得說回來,即便是現今比較出色的科技,受爭議和讓人不安的化妝品依然存在,像是古代的鉛粉一樣,現今有部分的粉底或唇彩還是有少量的鉛,日積月累的使用下來還是對人體有一定的傷害。
還沒看第一期的,馬上回顧吧:
How It’s Created:楊貴妃流下的紅汗印證了胭脂的歷史
Hf Beauty,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 HOKK FABRICA
24 April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ow it’s createdTime Capsule歷史美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