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hong-kong-street-hawkers-food-trucks

香港小販的價值何在?快餐車可以代替小販攤檔嗎?

說起來,其實筆者是個頗咀䜛的人,還經常堅持實行某些奇怪習慣,如每個月的周末一日三餐,不能重覆試相同的餐廳,點類近的菜式;「心水餐廳」清單必須三個月內盡快試勻;放工會突然為了吃一碗美味拉面而專誠過海獨自排半小時的隊(很毒是嗎?哈哈),諸如此類的習慣層出不窮。

那些魚蛋小店的命運

曾經有段時間,筆者和一位非常熱愛「掃街」(尤其是魚蛋)的朋友揚言,要吃盡全香港所有小販/小店的魚蛋,再選出最美味的一間。當然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最後只在旺角太子一帶進行這項測試…大家會想知我們最後選了哪間嗎?很抱歉,恕筆者未能作出任何推介了,因為那間位於旺角B字頭護膚品附近的冠軍之選,早已在半年前結業(甚至可能更早)。漸漸地,筆者發現了一個現象:售賣魚蛋的小店愈來愈少,小販更像瀕臨野生動物般漸漸被滅族,只有新年時才可以浮出水面,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

對於貪吃的筆者,這當然是一項嚴重損失。據說小販的全盛期出現於六七十年代,一個我還未出世的年代…當年保守估計約有三十多萬人從事擺賣行業謀生。後來政府以整頓市容和衛生為由,將小販移往特定管理區如通菜街一帶,再陸續收回其經營牌照…以上就是小販「沒落」的歷史。沒錯,小販的確衍生了阻街和衛生的問題,但這種一刀切式政策,也沒殺了不少具香港特色的創意小食,獨有的民間風景,逐漸被那些千篇一律的商場所取替。香港還被配稱為「美食天堂」嗎?

簡單直接的「我要真小販」活動

上月農曆新年,深水埗桂林街和北河街交界的「桂林夜市」除了開滿小販檔,共三十五檔關注本地的團體亦舉行了一項「我要真小販」活動。當中如單車組織「慢騎主義」,以古董單車代替木頭車,免費派發即磨咖啡、面包、手做果醬;Tiff與朋友兩人夾份開的小攤檔,將婆婆留下的剩布車成杯墊和煲墊; 現場還設有「漂書站」,途人可以在書內寫下閱讀感受然後「放漂」,和「有緣人」交流;整個活動的中心點,就是當中不涉及任何金錢交易,只是透過交換和免費派發的方式送出貨物,因此小販管理隊不能檢控參加者,只能緊緊地盯著他們。

香港小販魚蛋攤檔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Photo via the standardnews.com

曾有打壓小販的政府官員搬出這樣的理由:小販會阻礙那些創意小店的發展。然而以上情況皆顯示,小販這種自由經營模式,才是社區的創意之源!那一輛輛經過精心改裝的木頭車,售賣「炭燒雞蛋仔」、「臭豆腐」甚至「車仔面」美食,需要幾多民間智慧和創意,才演化至現時這個地步?我敢肯定,如果日後有機會在外國任何一個地方生活,不出三個月,你一定會開始極度想念這些香港地道小食!

香港小販魚蛋攤檔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香港小販魚蛋攤檔文化hong kong street hawkers

Photos via the standardnews.com

快餐車真能代替小販攤檔嗎?

這是個極富爭議性的問題!早前財政司司長曾提出引入快餐車,說參巧了歐美城市公共空間的「餐車」,將中產咖啡與熱狗等小食一併在車內售出,增加就業機會。其實這些所謂快餐車,說穿了還不是「進化版的小販車」嗎?試想像一架架快餐車橫泊街頭,再加大量行李車水貨客,香港又是出了名的地小人多,與地大脈博的歐美國家相比簡直就是兩回事!而且小販攤檔衍生的衛生問題,亦會同樣出現在快餐車…老實說,假如政府日後真的廣推這類快餐車,那筆者實在不明白,為何當初要打壓小販呢?除非政府可以參考台灣的士林夜市,將某些地區劃為「快餐車專用區」,就另作別論!

巴黎街頭快餐車

巴黎街頭快餐車
Photo via minutebuzz.com

倫敦街頭快餐車

倫敦街頭快餐車
Photo via itsrudetostare.com

多倫多的街頭快餐車,售賣中式食物

多倫多的街頭快餐車,售賣中式食物
Photo via google

大家又覺得「快餐車政策」可行嗎?

TEXT: LAM CAT

hftv-bottom-ad
Post bottom bann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