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褲管寬大、褲腳口收緊的燈籠褲是20世紀初日本學生的運動服飾,雖然這些小短褲看似太性感暴露,但它當初的出現卻是源於一位為平等出頭的美國女性──Elizabeth Smith Miller。
在紐約出生,Miller的父親Gerrit Smith 本身也是位關注女性權益的政治家,他同時反對奴隸制,支持社會中的平等,Miller自小受父親的教育,也慢慢被他的思想感染。
在19世紀中葉,女士們要穿著緊身的胸衣和用金屬環成或用多層布料縫製的裙撐,腰部顯得瘦小,臀部變得飽滿,雖然誇張的裙型讓女性的線條更具美態,但笨重的裝束(襯裙可能重達12磅)卻讓女士們活動、穿著和坐立困難,影響她們的身體健康。這種穿搭在Miller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公平的待遇,她們如此辛苦去穿上這些服飾,其實是為了討好男性的審美標準,獲得其他人的認同。

Miller反對這種違背自己想法的行為,所以她把裙長縮短至雙膝,內襯一條土耳其燈籠褲(Turkish Style Pantaloons), 保持女裝的外型之餘也增加了靈活性。1851年,她穿著燈籠褲拜訪她的表姊妹Mrs. Stanton,還讓她一起穿著;Miller成為第一個在公眾場合穿著它的女性,這不單是穿條褲子那樣簡單,更是邁向獲得平等的重要一步。
後來她這個設計被Mrs. Stanton的朋友,女權主義者Amelia Bloomer在自己出版的報紙《百合花》(The Lily)中提倡,所以燈籠褲就稱為Bloomers。


Photo via laphamsquarterly


除了在衣著上作出改變,Miller也用不同的方法為社會付出,熱情好客的她繼承了父母親的做法,為婦女運動的倡議者提供環境,開放自己的家給婦女選舉運動籌款,她也和女兒協助日內瓦成為紐約州女性選舉權委員會(New York State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年度會議的地點,招待演講者和各地代表。
Miller的家開放給所有人,不管對方的膚色、宗教和政治背景,只要是為了平等而努力的人,她也歡迎,還教導女兒以她為榜樣;雖然Miller不是站在前線高呼平等和人權的口號,但她默默的付出,已足夠我們記著她的名字。
Reference: womenhistoryblog & nyhistory
Cover image courtesy Library of Congress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11 Dec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er StoryElizabeth Smith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