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and-night-chun-yeung-street-feature-hokkfabrica

漫走春秧: 細說春秧街的日與夜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筆者活在這片土地近四份一世紀,卻從來沒踏足北角這個地方,名符其實「大鄉里出城」,但我們自問又何曾去好好認識自己的根,當他們消逝了才去感嘆……這趟便從春秧街開始──這片香港最早開發的土地之一,重新去認識我們的老香港。

假若你以為春秧街的由來就是跟插秧有關,那我只可以說句「少年你太年輕了」。春秧一名源於福建商人郭春秧,早年他於北角投得一幅填海地,打算用作興建糖廠。或許是「連個天都唔鐘意佢」(香港口語,意指命運弄人),此時發生著名的「省港大罷工」,糖價下跌,計劃亦隨之告吹,但郭其後在現時春秧街一帶興建了連綿四十棟的房屋,因此老一輩也稱之為「四十間」。

從地下鐵走到街上,不難察覺到北角這一帶還是帶著一股老香港的味道,老舊的招牌,帶點殘缺的唐樓,感覺就像時光倒流般回到六七十年代,但汽車一下的響號便把這令人懷緬的一刻瞬間劃破。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

搶眼的顏色讓僑冠大廈顯得格外突出

從東邊一路往西走,抬頭一看,一棟色彩光鮮的大廈映入眼簾,卻跟旁邊的矮樓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許你不曾想過,這裡就是昔日充滿著左派團體的根據地──僑冠大廈,據說當年「六七暴動」曾有人在內製造「土製波蘿」(手榴彈),是否屬實,不得而知。倒是現在,「波蘿」就沒有了,不少左派團體卻仍駐紮在此,讓這裡的味道歷久不衰。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

春秧街充滿來自不同地方、階層的群眾

走過大街小巷,看到的是春秧街的景色,聽到的是一些讓筆者摸不著頭腦的方言──「閩南語」,早在福建人在此聚居之前,上海人亦有一段時間在此地落腳,所以春秧街亦曾有「小上海」之稱,後來上海人逐漸富起來才搬到半山上。現在,春秧街已不只是福建人的天地,不少來自其他地區的「歐巴桑」和「歐吉桑」也要不惜遠征此地,為的就是晚上的「兩餸一湯」,外國人也專程到來湊一下熱鬧,每逄假日,這裡更是「工人姐姐」的熱門聚腳點。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

相比泰國的美功鐵路(左上),春秧街確是小巫見大巫

要說春秧街最大的特色,當然是少不了電車,這裡沒有行人專用區,行人路的存在更是模糊,行人、小販、汽車 、電車都在馬路上混集著,凌亂中帶著一份和諧,不禁讓人想起泰國的美功鐵路。每當電車響起那清徹的「叮叮」聲,行人往兩邊走,小販也不慌不忙地收拾貨物,此情此景,尤如聖經中摩西分紅海般,活活地呈現在眼前。隨著電車緩緩駛過,街上又再一次回復舊貌,日復日,每天不停地重覆著。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

熱鬧過後是寧靜的開端,路邊的小販也準備收拾細軟,為辛勞的一天劃上句號;人群亦逐漸散去,回家安享一頓美味的饗宴,留下那沉默的車站路牌,默默地等待下一班列車的到來,為此處當上一位守護者,同時繼續見證這裡每分每秒的變化。

chun yeung street, hong kong,春秧街

這個年頭,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都隨著時間的巨輪而消失,每每我們都抱怨、嘆息著「歲月不饒人」,卻習慣理所當然,從不好好珍惜。我們可以做的或許微不足道,但至少能在歷史留下足跡,筆者選擇了以文字、照片去記錄,誓要為我們的將來出一分力。你,又會做些什麼呢?

TEXT: CHRIS Y
PHOTO: CHRIS Y/ HOKK FAB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