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到一段日子的愛侶,不少會向對方要求一個婚姻的「名份」。那是一個把抽象的戀愛關係化成立體、有法律約束的工具,一個讓人有「修成正果」感覺的身份。不過在19世紀時,遑論同性婚姻,同性戀也是個禁忌,名份這回事於他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但這不代表相愛的女子們不能待在一起,小說家Sarah Orne Jewett和Annie Adams Fields就是一個例子。
Annie曾經結婚,在丈夫去世後,她跟Jewett搬在一起渡過餘生,兩人的關係為大家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出版了如A White Heron和Orpheus: A Masque等作品。她們居住在一起,親密如情人一般,二人的互相迷戀沒有被幻想成有性的存在,因為19世紀時女性被認為「沒有男性的肉體慾望」。
有一個詞語可用來形容這種關係──Boston Marriage(波士頓婚姻),這個詞語出自Henry James的小說The Bosonians,意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時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中,經濟獨立、公開同性同居的單身女子所擁有的持久結合關係。
在她們「結婚」的一周年,Jewett為Annie寫了一首浪漫的詩,現在重讀也能感受到當中的愛意。
Do you remember, darling
A year ago today
When we gave ourselves to each other
Before you went away
At the end of that pleasant summer weather
Which we had spent by the sea together?
How little we knew, my darling,
All that the year would bring!
Did I think of the wretched mornings
When I should kiss my ring
And long with all my heart to see
The girl who gave the ring to me?
(譯:親愛的,你還記得嗎?一年前我們把自己交托給對方,在你離開以前,我們在海邊渡過了快樂的夏天。
親愛的,我們又怎會知道,這一年會帶來甚麼?我有沒有幻想過可以在那可憐的早晨,吻著我的戒指,並儘心竭力地看到那個把戒指給我的女孩?)
— From “The Unpublished Love Poems of Sarah Orne Jewett” by Josephine Donovan
波士頓婚姻沒有法律的約束力,後世人其實也很難明確定義她們的關係:到底是一種柏拉圖式戀愛?還是超越一般友誼的浪漫友情?畢竟沒有人能潛進她們的房間竊探一對戀人的私生活,又或者她們本人也搞不清自己的感情屬於哪一種分類,但這重要嗎?沒有「名份」,我可以自己給你,為你戴上戒指;只要我們能待在一起就足夠,又何必拘泥於一個稱呼。
The process of falling in love at first sight is as final as it is swift in such a case, but the growth of true friendship may be a lifelong affair.
(譯:一見鍾情是快速的,但真正友誼卻是終身的事情。)
—Sarah Orne Jewett
Reference: Second to None: From 1865 to the present, edited by Ruth Barnes Moynihan, Cynthia Eagle Russett, Laurie Crumpacker, 桑梓蘭《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同場加映:
Through Her Lens:伊朗沒有同性戀?Laurence Rasti 用鏡頭回應
Her Story:自己當模特,自己按快門,她是南非攝影師Zanele Muholi
The Talk:1889年出版的《性精神病態》,將性慾進一步分成「正常」與「變態」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7 Januar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