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藝術界討論得熱哄哄的,大概是塗鴉藝術家Banksy一幅《Girl with a Balloon (2006)》作品,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成交一刻,突然「自毀」的事件。Banksy事後不久便在社交平台回應大眾疑惑,而答案令事情毫無懸念,不出大部分人所料,是次事件確是Banksy本人的精心策劃。
Banksy 事後在Instagram上載一段影片,內容提及,他幾年前便預想,如果讓作品在進入拍賣並成交一刻,就將作品碎成廢紙的想法。影片由裝碎紙機到,拍賣當天的現場、賣官敲槌一刻,以及畫作自毀一刻都有紀錄。片尾更搭配一句畢卡索名言--毀滅的衝動也是創造的衝動。影片只上載一天,便有超過600百萬觀看次數,約150百萬個讚好。而不少人對這次畫作如何「自毀」的方法也議論紛紛,據聞現場有人懷疑,曾目擊拍賣場上有人按動電子裝置,但就無法確定此人是否就是Banksy。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破壞的衝動也是創造的衝動
抗衡還是宣傳?
一向神秘的Banksy,這次選擇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在如此多人的見證下,進行這次「惡搞」。有人很欣賞,認為是一次行為藝術,對藝術商業化作出有力的抗議。不過連蘇富比歐洲當代藝術部主管 Alex Branczik 卻認為,作品經此事件後,大概會更值錢了。
冒充羅浮宮館藏品
如果說Banksy這是對抗體制的一種行為,事實上他已不是第一次如此做。因為他曾試過,自己帶畫作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羅浮宮,未經準許下,自行把作品安位一個位置展出,有趣的事作品放置幾日後才給發現「假冒」館藏品。
諷刺、警世、階級意識
Banksy出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樣是因為他的作品充滿諷刺、警世意味外。像穿輪鞋的史達林、變猴子臉的英女皇伊莉莎白等,也有不少作品以反戰為主題。不過他行蹤神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的真正身份及模樣。但星期日郵報早些年就曾報導,現實中的Banksy是一位叫Robin Gunningham、出生基層的70後。
這樣就不難解釋為何他的作品總有濃重的階級意識。而他的藝術創作方式也充斥這種意識。其中最標誌性的,大概是他以老鼠作主題的塗鴉,作品中的老鼠腳踏滑輪向高空跳躍。指向的或是社會上最邊緣的基層甚至是難民,而這種「跳躍」指意的,大概是這群人對不公社會的一種反撲。
為你推薦:
DESIGN: CONI/HOKK FABRICA
8 Octo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