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總說,問女人年齡是不禮貌的;女性就是如此忌諱談及年齡。記得印度電影《Lipstick Under My Burkha》開初首句對白是,「每個女孩,總有這麼一刻,想成為女人」;既然每個女孩都有那麼一下想成熟的時候,我們又何以這麼害怕老去呢?更準確點來說,我們害怕別人知道我們的衰老,彷彿變老是一種過錯。
今天,讓我們從《心動》、至《29+1》、至《20.30.40》慢慢說一遍,然後或許能發現我們是如何慢慢被時間經過。
《心動》──女性對自己的思考
張艾嘉這部戲看似在談愛情,故事從小柔十多歲一直發展至四十多歲,追溯小柔、陳莉與浩君之間的情感。從女生,至女人;除了是關於性徵的長成外,更多是關於發展女性意識和獨立性。

小柔年輕時寧可跟母親斷絕關係,也要與浩君在一起,至重遇後,二人維持一段沒有承諾的關係。她不愛他嗎?怎會不,只是她再不會毫無條件地付出一切。但這個轉變,仍然是自我出發的層面。直到,張艾嘉的對白有這麼一句,「一直以來,我都在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如果站在浩君的立場看整件事,會不會不一樣呢?」


張艾嘉飾演的小柔借自己導演的身份,慢慢對重新思考。思考,並不是為了回首遺憾,而是直面面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過去;就是張艾嘉這一句,我們知道《心動》由一個青春愛情故事昇華至一個自省的反思層面。這份瀟灑與自若,要經過時間洗禮所得。

《29+1》──女性的關卡
梁祖堯在電影中的一句:「女人年紀越大,條件越少」,道出了多少現今女生的困局;30歲之於性來說,大概是人生的一個關卡──抗拒「初老」。與18歲的成人禮不與,30歲這個代表「初老」的關口,似乎只適用於女性。

《29+1》中林若君升職、雙親年紀老邁、愛情停滯不前,這些事情於30歲接踵而來。事實上,雙親年紀一直隨年漸長,愛情停滯也非一朝一夕,可是30歲這個關口就如詛咒,讓所有事情抺上一層前所未有的恐懼。人生的重心,彷彿都要在這個關口來一個了斷。

如同電影的最後,導演留下了一行:「所有的階段都是從零開始。」女人年紀越大,條件多與少,不由得時間與年齡決定;時間雖然一直向前,但我們可以選擇讓生活一直累積,亦可以選擇斬掉重來。或許我們最可能在30歲學懂的,就是從零開始。
《20.30.40》──女性的追求
這也是張艾嘉的電影,《20.30.40》由三個角色構成,亦可理解成是同一個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變化,從少女及至成熟的心路歷程。
自古以來,《墨子》、《韓非》說:「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書傳》、《禮記》、《公羊》、《周官》等又說:「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可幸的是時移世易,年輕如十五、二十之齡的女性,得以追求自己的夢想。隻身為理想走到異地,碰上另一個女生,發生矇矓的感情;年輕就是可以直率地追求心中所想。然則,到了中年呢?

當空姐的想想,在多個男友之間徘徊,等待真愛,卻又不相信愛情,懷疑真愛。她希望找到感情歸宿,因為自己不能面對獨處,不能面對自己。越語又日:「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娶,父母有罪。」雖然現今男生久久不娶,女生久久不嫁,罪已經不在父母,但是看看想想,她還不是在活受罪。女性可以追求愛情,但切勿因害怕獨處,而追求歸宿。這一點上,《心動》與《29+1》也有所觸及。

至最後一個成熟的女人──開花店的Lily,她經歷丈夫出軌而家變,也有脆弱也有崩潰的時候,錯摸一輪石頭之後,真正變為一位真正自主獨立的女性,能夠獨自輕鬆地跑步,不再為了尋覓依靠而煩惱,專注追求自己的人生。只有讓時間慢慢經過,閱歷多了,才練成這份悠然的自信。

Some people are old when they’re 18 and some people are young when they’re 90. You can’t define people by whatever society determines as their age. Time is a concept that human beings created.
有些人在18歲時就已經老了,而有些人在90歲時還年輕。你無法通過任何社會認定的年齡來定義人。 時間是人類創造的概念。
–Yoko Ono
社會為我們定義了許多,「時間」定義出「年齡」,「年齡」為我們定義出一套人生的「理想路線」。我們害怕別人知道我們的衰老嗎?正如周迅所言,老有老的智慧與價值,不代表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枯竭。就是有些東西,要經過時間的薰陶,才能得以在我們之中彰顯出來。
18 Septem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