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Club:《百日告別》──僅僅一齣情緒的紀錄片? - HOKK fabrica

Film Club:《百日告別》──僅僅一齣情緒的紀錄片?

HF Crewon December 31, 2015 at 10:34 am

film club hokk fabrica電影推介香港網上雜誌

因為喜愛導演林書宇前作《九降風》和《星空》而入場,卻不料有點失望而還。《百日告別》挾三項金馬獎提名於身,更勇奪最佳女主角, 讓人不禁有所期待。坊間亦有不少正評,大嘆電影極為傷痛,但撇開一切獎項提名的光環,其實只看到一齣單純記載情緒的電影,和大量特寫鏡頭。(又或許導演的確是想我們旁觀百日哀悼的過程?而非投入感受?)問題絕非因為電影節奏平靜,而是感染力不足之故。

百日告別影評林嘉欣石頭hokk fabrica香港線上雜誌

電影本身分層非常明確,借著悼念死者的「做七」儀式,把生者在摯愛離世後的心理轉變分成各個段落。就像「頭七」字卡寫,「亡者神識七日一覺/知曉自身已亡/唯情難捨 頻頻回忘」,一字一句點出,生者在接續片段的心理狀態,像石頭的角色在家裡各個角落開燈關燈凝視空間,思念亡妻。整個做法反映導演的深思安排,甚至請來駱以軍跨刀相助,文字之美,誠意之至,可見一斑。

但思想深度還思想深度,能否以電影呈現是另一回事。要表達悲慟,並不一定需要力竭聲嘶的叫喊,但承托悲慟的基底卻不可少,偏偏本片劇情薄弱,結果,整套戲幾乎完全依賴演員的演技開展。我們可以看到林嘉恩、石頭很努力演出,卻無法身同感受。除了幾幕閃現的回憶,電影完全沒有交代過二人與亡夫/妻的深情關係,令人難以投入情感,只能在銀幕外作壁上觀。當一齣戲缺乏適當的事件去促使大家投入情緒,再多的演技只徒顯空洞,無力感染觀眾。(再次令人質問:或許導演只是想我們以旁觀角度看百日哀悼的情緒轉變?而非投入感受?) 百日告別影評林嘉欣石頭hokk fabrica香港線上雜誌

或許有人會提出無法感受本片是由於沒有相同經歷所致,但此看法可謂偏離焦點。假如需要觀眾動用個人經歷,情感的源頭就變成了個人經歷而非電影自身,那麼電影的傷痛何來?又何以感染觀眾? 百日告別影評林嘉欣石頭hokk fabrica香港線上雜誌

無疑,《百日告別》畫面處理不俗,拍攝唯美,但由於缺乏情節推動,風格像MV多於像電影。假如有更好的編劇輔助,情況可能大大不同。觀乎林書宇在《九降風》和《星空》的編劇力量,看畢《百日告別》難免若有所失。

TEXT: MINT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WATCH: 四招擊退乾燥冷氣病!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