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veronika-richterona-plastic-bottles-feature

昨日的垃圾變成明日藝術品:膠樽,原是如此可愛

藝術家就是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我們眼中被視為要被丟棄的垃圾,在藝術家眼中卻是意想不到的寶藏。在這個以環保為潮流的世界,除了高呼環保為下一代,愛護地球等官方口號外,我們從未想過環保可以是這麽可愛。

我們想像中的廢物利用,就是要把廢物重用再重用,直到這件廢物成為更廢的廢物,油盡燈枯後才丟棄。除了把物件的生命耗至最盡,卻從没想過重新賦予廢物新生的機會,捷克藝術家Veronika Richterová便有把昨日的垃圾變成明日藝術品的魔法。

1-veronika-richterona-plastic-bottles

Richterová自2004年起以PET 膠樽及一些常見的塑膠製品作為創作材料,「栽種」了一片森林。Richterová把廢置的塑膠製品製作成不同植物型態的藝術品—仙人掌、花卉、蘑菇等等說不出名字的植物。這些用PET 塑膠製成的「植物」形態十分趣怪,就如外星的植物。Richterová成立的PET藝術館中,收納了來自96個國家,合共3500多個PET膠樽。Richterová指出每個地方出產的膠樽都有它的共通點和不同之處,而藝術家就是要在不同的可能性上加入創作。

3-veronika-richterona-plastic-bottles
要把膠樽變成藝術品就要經過加熱的過程,去去改變膠樽的形態。由於每件塑膠製品所含的塑膠成份都不同,因此加熱的過程很難控制,製成品的形狀亦不能預測,每一次製作都充滿冒險和驚喜,幸好的是膠樽是無處不在的創作材料,可以作無限次嘗試。

4-veronika-richterona-plastic-bottles
Richterová的創意,令我想起讀書時,學校經常會鼓勵利用廢物做勞作。為了推廣環保的創意,學校更會每年舉辦一次「環保時裝」比賽,用廢紙、塑膠等製作時裝。事實上,所謂的「環保時裝」並不環保,同學會特意用一大包全新的膠袋做衣服,比賽後便棄掉,重用的意識都没有,更遑論是環保。

Richterová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事的兩面性。塑膠被視為污染環境的產物,但卻能以「植物」的形態重生。膠樽,人類文明眼中被視為是污染環境的垃圾,它們的一生就是要被使用、重用,又或是再被回收重新再造,繼續没有意義地輪迴,耗盡至最後,長眠於堆填區中。但事實上,事物的出路又豈止一條?

垃圾是要清理,更要轉化。但要萬物繼續生生不息,要轉化的不止是垃圾,更是我們的思維與眼界。唯有懂得轉化,我們才不會被耗盡。

Photos courtesy of Veronika Richterová

TEXT: SYB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