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博物館的印象是怎樣的呢?不可超越某條線、否則警報響起?安靜站著,盯著展品看?傳統的博物館,以視覺為單一元素,加上門欄極高的氣場、嚴密的保安,去博物館有時像參加喪禮一樣「嚴肅莊嚴」。
博物館真的能「廣志博物」?
Instead of being based on ritual ,
it begins to based on another practice-politics.
(譯:藝術的功能不再奠基於儀式,從此以後,是奠基於另一種實踐:政治。)
—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博物館其實是什麼一回事呢? 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亞力山大大帝在戰爭中所獲得的「珍貴物品」,會被放在「博物館」,並不對公眾開放。博物館即「奇觀房」,富人將稀有或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收藏在這「館」內,作私人展覽用。與現在我們對於博物館的概念有很大差別,既不是教育「公眾」,又不是展示「在地文化歷史」。我們去的博物館唯一承繼的元素,就是進去看得展品,都是不得觸碰,死物佔大多數,除非你去的是水族館。
而以視覺元素為主宰,那麼沒有視覺的人,該如何「參觀」博物館呢?不準觸碰、不準走近,只能遠觀而不能褻玩……在馬德里的Prado Musuem則將藝術品再製,讓盲人可以觸碰到這些名畫,例如《蒙羅麗莎的微笑》,在這裡,可以盡情用觸覺去感受藝術品。
董啟章的《博物誌》則帶出了「博物」的另一重意義:只要是陌生的、奇異的,不論是人、地方、事件和物件,都可以是「展示的東西」,而要「博物」不一定通過「看的」,也可以用聞的、聽的或摸的。
超越傳統的現代博物館
香港的「民間博物館」在2003年成立,進行一種叫做「文化拾荒」的計劃──和高高在上的博物館展品不同,他們收集沒有人觀察的事物:店舖門口的變遷、不同收入群的雪櫃中有的物件,由在地的人民來建立、貢獻、整理,而不是由一小群「精英藝術工作者」來策展。當中包含了互動,你可以觸碰到、聽到、甚至分享自己的回憶,來豐富「展品」。
「虛擬博物館」則將博物館展品數碼化,放到網上,多名貴的藝術品,也在高像素的圖片中一覽無遺,你不需要禁止飲食、禁止談話、禁止向前走的看展品,而是以你自己所處的空間,接觸一些以往「高高在上」的藝術品。
現代與傳統博物館學的對碰
博物館「離地」嗎?可能吧,但以往展示「High Art」和營造「有頭有面」氣氛的手法,在現代已經開始過時。博物館專業人員、策展人、公眾也開始重新思考:究竟什麼值得去收集、觀看?博物館單一的視覺形式,有真的可以為公眾「開眼界」和達到「博物」的目的嗎?
Reference: Independent, M+ Matter & Alexander
Original cover image via smb.museum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27 Nov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博物館藝術藝術展覽Prado Musu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