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來,她以60歲高齡,毅然跳進了基層的勞工市場。從侍應、旅館房務員、清潔工,到護養院助理和超市售貨員,她以第一身體驗了底層勞工遭受的壓榨與漠視。這位擁有生物學博士學位的專欄作家Barbara Ehrenreich,以筆桿將所見所聞通通記錄於這本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臥底報導」代表作
金融風暴後,「在職貧窮」在美國成為常態,而出身礦工家庭的Barbara特別關注社會底層,於是便促成了這本「臥底報導」代表作的誕生。為了能專注投入勞工市場,她刻意隱暪自己的中產身分與高學歷,暫時告別從前的生活,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甚至搬至陌生地方,展開另一種生活。
勞動階層工時長、薪金低,還要負擔貴房租,這種現象早在十幾年前已十分普遍。Barbara最初想從數據著手,窺探這種赤貧情況,卻發現統計數字和現實有著出入;她對「努力工作就能改善工作」的說法深存懷疑,又想深入探討貧窮現象的真相,於是她決定親身進入勞動市場,從而找出真相。
這本著作於2001年出版,在此之前,Barbara總共從事過六份低薪工作──時薪大約是港幣35至50元。對她而言,這些工作共通點,是薪金低廉得沒法讓她租住稍微像樣的屋子。她一針見血寫出當地勞動就業市場的問題,指出低薪勞工的待遇比20年前還不如,因為僱主用盡手段拒絕加薪;於清潔公司工作時,她就見證著同事只能吃一小份餅乾充饑──因為家中食物所剩無幾,卻又沒能力買份像樣的午餐。對於當時未曾從事過勞動工作的她而言,這種工作情況和貧窮的生活狀態是難以想像的。
當生活也十分艱難時,如何批判?
但更令Barbara驚訝的是自己心態上的轉變。實驗開始不久,她認為受僱前的藥物檢測過程帶有歧視成份,並損人自尊,因而無法接受,甚至拒絕接受工作;後來她竟為銷售員工作放下了尊嚴和原則,而種種轉變只為維持正常生活。她在書中亦點出基層的心態──當生活也十分艱難時,還怎麼會有力量去批判?
不過,在如此艱辛的實驗過程中,最叫她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就算在身處社會底層,身邊的同事們卻沒有因為生活困難而失去對別人的關懷。她在餐廳工作時,就受到同事的照料,替她準備了膳食。這種彼此支持、「互相取暖」而形成的人際網絡,讓底層工人在被壓榨時,還有一絲繼續支撐下去的力量。
在社會大眾眼中,Barbara是位精英,不過就她本人而言,底層勞工才是真正維繫經濟的實質力量,但可悲的是,這些工人得到的回報卻是如此卑微。到她任職最後一份工作──售貨員時,這種貧窮狀態更令她不是味兒:售貨員的薪水低廉得連設備簡陋的汽車旅館也難以負擔;雖然她找上社福機構幫忙,仍難以解決住屋問題。最後,Barbara正式結束了這工作實驗,而這第一身實錄面世後,旋即引起社會極大迴響。
打破城市神話
工作的確是為了令生活變得更好,但若所賺的錢也不夠存起來,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未來?Barbara Ehrenreich站在前線體驗基層勞工生活,將充滿汗與淚的工作辛酸以筆記錄下來,而這些辛辣銳利的報導大力鞭韃了社會裡「努力工作就能讓人生活更好」的城市神話。
Cover Image via the cover of Nickel and Dimed(2001).
書名:《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原著購買連結,可以按這裏
原文作者: Barbara Ehrenreich
譯者: 林家瑄
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社
中譯本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為你推薦
DESIGN: CHRISTY.L/ HOKK FABRICA
11 Jul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Barbara EhrenreichBook ClubNickel and dimed我在底層的生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