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 petite mort, 一個法文諺語,將其翻譯為英文是 the little death,那種小小的死亡,其實是對於性高潮的暗喻。也許高潮後帶來除了是釋放,還有形而上的死亡、奉獻和掏空,自己體內的一部分死去的感覺。這個來自16世紀的諺語,一直在提醒我們性愛、慾望和死亡的關聯。

Photo via Wikimedia commons
16世紀:死亡和「少女」
在16世紀,大量關於「罪」、「煉獄」和「死亡」的藝術品,都用了「死亡與少女」的公式,死亡以骷顱人的型態,出現在少女身後。少女和女性,被視為脆弱的個體,比起男性,更容易受到「罪」的侵襲。在1517年Deutsch的作品中,身處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少女,被身後的骷顱人撫摸和親吻,她腳上的蝴蝶結是虛榮的象徵,也是她美貌的象徵,而身後的,也許是慾望、性愛所衍生的罪和死亡。

Photo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將死亡擬人化,並以男性代表死亡,也是亞當與夏娃題材之中的公式。少女同樣站在前面,身後換了男人而非骷顱,夏娃手握蘋果,正在受到慾望的引誘。 咬了蘋果一口,等於嘗了死亡,並且將死亡帶到世界。在此,慾望和性愛化身為男性、蛇、蘋果,夏娃是被動受到引誘的女性。
+ 延伸閱讀:《Mother!》的符號分析──由基督教到希臘神話到異教都有,導演的用心在於?
那些對「高潮」的誤解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高潮讓女性不育」,彷彿性愛的目的只有懷孕生育,他曾經「擔憂」被過度刺激的女性生殖器官會無法承載胚胎。維多利亞時期的醫學專家對於性愛抱有「養精蓄銳」的態度,對於「太會享受性愛」的女性,更提倡「切割陰蒂」,企圖將性愛歡愉減省為生育功能,在今天聽起來,絕對是天荒夜談。佛洛伊德曾經形容「成熟的女性,只會追求陰道高潮,而非陰蒂高潮」,讓無數透過自慰、同性性行為的女性感到困惑和蒙羞。
喜悅的盡頭,猶如死亡邊緣
對於詩人和哲學家,高潮不是肉體上的反應,而是精神上的衝擊和意志的付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泛舟塞爾基奧河〉 (“The Boat On The Serchio”)中形容性愛和高潮是「愛人們追求的死亡」(“The wave that died the death which lovers love”);在〈與愛情告別〉一詩中,英國玄學派詩人多恩將高潮與死亡扯上關係,指兩者都會「縮短生命」;羅蘭巴特則將La Petite Mort延伸到床外的活動,形容讀者從閱讀一本好書中,也能感受到同樣的「小死亡」和思考上的巔峰。
Since each such act, they say, diminisheth the length of life a day… Since so, my mind shall not desire what no man else can find; I’ll no more dote and run to pursue things which had endamaged me.
(他們說,每一次性愛, 會縮短一天的生命。我不應該對無法尋求的喜悅有所慾望,不應再追尋這些將摧毀我的快感。)
— John Donne, “Farewell To Love”
澳洲國家芭蕾舞團的劇目Petite Mort將性愛化作舞蹈,穿著裸色舞衣的芭蕾舞者,彼此追逐、抱著對方即將倒下的身體,比擬性愛的過程;中段時,喜樂的交響樂響起,男女舞者的舞步成為和諧的結合,壯麗地演繹出性愛和高潮的赤裸裸和交融。
References: Encyclopedia.com , Academia.edu , fullenglishbooks.com , australianballet.com.au, Routledge
19 June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