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們的故事,都值得我們聆聽
以下要說的人物故事,是偶然之間,幸運地被尋回的一個。假如在2006年,美國店主傑克杜里沒有經過三藩市機場的話,就不會發現附近的垃圾桶中,有一個被丟棄的盒子,裡面裝有四本相簿和百多張劇照,當中還有不少是人手上色的彩色劇照。照片拍攝的時間橫跨1928至1949年;相片的主人,是華裔導演伍錦霞(Esther Eng)。
猜你喜歡|曾製作奧斯卡得獎電影,但被遺忘的美國華裔女監製李靈愛
這位差點被歷史遺忘的導演,雖然不是首位在荷李活發展的華裔女性導演(第一位是黃女娣),但憑她的知名度和俊朗中性的外型,令她成為1930年代當紅的南華影星和粵劇名伶之間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例如韋劍芳曾是她的女友,她倆從美國回港,成為當時報章熱話;吳楚帆和林黛等明星,都是伍錦霞的朋友,她被稱為「霞哥」,大抵因為身材嬌小的她頂著一頭超短髮,打扮中性。
一戰,逃脫種族限制的契機
伍錦霞1914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假如沒有一戰作為成長背景,她未必能夠打破美國人對華裔的歧視,也未必可以在電影工業中發展。中日之間的戰爭,某程度上令美國人對華裔人士改觀;如《霞哥傳奇》一書所形容:「時代造就人」。
她從未接受過正式的電影學院訓練,加上成長時正值美國的《排華法》 。19世紀末的「淘金熱」時期,大量華人移民到美國,不少美國本地人都將白人的失業問題怪罪於華人身上。《排華法》於1882年通過,造成以種族為衡量原則的「差別待遇」。我們能夠想像的是,當種族歧視偶有發生的時候,華人在當地接受良好教育、得到好際遇的機會便很低 ;因此,伍錦霞的學習,都在唐人街進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戰的推波助瀾,在荷李活任職電影攝影的華人黃宗霑,在伍錦霞於1935年進入電影工業時,亦幫了她一把 。他以自己的人脈找來適合的幕後人員,讓伍錦霞得以落實「電影夢」。
女性視角的《女人世界》
已違失原片菲林的電影《心恨》(1935),是第一部既非默劇,又非黑白片的華語電影,也是伍錦霞首次踏進荷李活的試點,她於此片擔任監製一職。她執導的處女作是1937年的《民族女英雄》;最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的作品《女人世界》 ,她身兼該片的導演和編劇。電影講述各種背景的女性在社會的際遇 :「有古板的教師、花枝招展的科員、精明能幹的新聞記者、 言行嚴正的律師、提倡健美的醫生、醉生夢死的舞女、燈扛酒緣的交際花和淒涼無倚的棄婦等等 」。全女班的演員,亦是香港電影的首例。
「霞哥」的中性形象
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場合有肢體接觸的年代,而她卻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樣,摟著兩位香港男演員的肩膀!
—魏時煜,《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除了身為華裔,伍錦霞還是一個穿男裝的女身,因此不少人說起她,便會想起荷李活首位女導演阿茲納(Dorothy Arzner)。阿茲納的標記,是她身上的西裝、襯衫,毫不掩飾自己的陽剛之美。 當時幕前有漂亮的美藉華裔女演員黃柳霜,幕後的華裔代表,相信就是陽剛、中性的伍錦霞了,就像幕後的阿茲納,與幕前的Joan Crawford、Katherine Hepburn的時代傳奇一樣。
在美國監製第一部電影《心恨》之後,伍錦霞與韋劍芳一同回港。當時香港各大報章例如《藝林》、《星島日報》等都非常關注她:《藝林》報導她對於「成為導演」的野心,而《星島》則集中討論她的性取向──當時「同性戀」一詞依然被冠上一個引號。 對於當時保守的社會來說,「霞哥」的「哥」字和伍錦霞毫不畏忌地公開戀情,都是一件「讓人驚訝」的稀奇事情。
References:香港影庫,《金門銀光夢》&《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11 Jul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