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表面上是性別區分,實際卻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在追求女性權益的年代,許多攝影師也會通過鏡頭,渴望打破既定的傳統標準。不過真正涉及女性內心層面的作品,卻是少之又少。Steph Wilson,一位來自倫敦的時裝美術攝影師。從小活在焦慮下的她,被壓力足足纏繞了十多年。但細看她的照片時,卻少了份修飾,多了份女性脆弱。
When I was 11 years old, I remember lying in bed and telling my mother I wanted to die.
(譯:在11歲時,記得躺在床上的我跟母親說,我很想死。)



對Wilson來說,人生起點就是如此的一蹶不振。由於患有焦慮症的關係,她的心理長期承受巨大負荷,更需接受CBT心理治療。在這段成長過程裡,Wilson曾跟隨家人到印度尼西亞、泰國及加勒比地區生活。直到16歲時,修讀藝術系的她有幸獲得獎學金,但她卻不繼續升讀大學。反而,她決定離開家鄉,好好在攝影之路上磨練。
What I love so much about photography is its stillness and ability to influence.
—Steph Wilson, interview with i-D
(譯:我喜歡攝影的靜止和影響力。)
每次拿起相機,也彷彿置身於定格世界。這裡,沒有任何限制束搏,更能釋放最內心的自己。這種自由感,令Wilson對攝影愈來愈不能自拔,更令病情漸漸好轉。自此,她希望用照片抒發曾經脆弱的時刻,更以女性為主題角度,反映這種性別的兩難與悲哀。



The Bell Curve,正是圍繞著精神焦慮的作品系列。取命為「鐘形曲線」,是想表達驚恐發作後的不穩定狀態。心理,表面看不見觸不到,卻很專屬很私人。作為焦慮症康復者,Wilson形容這是種看不見的痛苦。你的想法,習慣及情感,全部也是無形的。但當它們出現了問題後,無人能夠直接地表達出來,所以才這麼難以治療。因此,Wilson很想以視覺傳遞方式, 為大眾呈現什麼是焦慮。
在白茫茫的背影下,患有社交焦慮的她,正獨自把藥盒堆高,手臂更有滿滿的指甲挖痕。把耳朵塗紅的他,看似弱不禁風,軟弱無力,但也盡力在別人面前掩飾,更用牙籤撐著雙眼。這種表現方式,其實是種內心宣洩。當精神健康出了問題,大家也怕被標籤歧視。所以唯有獨自掩飾,才能與正常人同化。
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單是焦慮症患者,甚至是女生們。為了迎合社會的期望,你又把最根本的自己掩蓋了幾多呢?當被虛榮感籠罩時,誠實會變成稀有物,而做自己也要鼓起莫大勇氣。因此,Wilson想把作品視為解毒劑。人生在世,不是愈著軌道走才是正常。有點缺陷,有點過錯,有點顛覆,其實更「完美」。




現在,人們總是處處尋新,追求方便快捷。但在另一方面,卻令大家的思維「懶惰化」。作為一位女攝影師,Wilson希望以女性凝視角度,引發更多思考討論。在2014年,她與一眾藝術好友成立了「Lemon people」組織,並旨在集合不同範疇的設計藝術,令更多的有趣想法誕生。
這位有經歷的女子,或者擁有不幸的青春,接收過不少奇怪目光。與其苦苦追究以前,Wilson寧願活在當下,為所有被社會標籤的人,找一個喘息抒發的空間。
All photos © Steph Wilson
Reference: popshopamerica,popshopamerica & i-d.vice
Through Her Lens,從她們的鏡頭裡看見…
《古怪中帶點不安的時尚照,這是荷蘭攝影師Mirka的超現實攝影哲學!》
《以「純我」角度拍攝日本女性!她是美日混血攝影師Monika Mogi》
《48歲第一次拿起相機,卻成為維多利亞時期帶領「缺陷美學」的攝影師》
TEXT: MABEL W / HOKK FABRICA
DESIGN: CYAN F / HOKK FABRICA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art & cultur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