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nik-the-era-we-forgot-feature-hokkfabrica

Beatnik: 被遺忘的野孩子時代

談到美國,無不提起嬉皮士—在六十到七十年化風靡世界的流行文化,但在嬉皮士背後卻是忍藏著一個被遺忘的年代。

Photo via born-late.blogspot.hk.com

Photo via born-late.blogspot.hk.com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現一群年輕詩人和作家,他們大多給人的感覺不是生活潦倒,就是玩世不恭,對他人來說他們是如同瘋子般的存在,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所以他們又被稱為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

Photo via tumblr.com

Photo via tumblr.com

Beatnik一詞則源於1958年美國三藩市專欄作家Herb Caen,用來形容當時那群不工作,喜歡在咖啡室留連,崇尚文藝氣息,不跟隨主流的Beat GenerationAdam Faith以一句“All black polo necks and existentialism”娓娓道出當時Beatnik的風格如何。

Beatnik跟後期的嬉皮士同樣是反主流,但由於所處的五十年代相對守舊,所以其衣著還是較為保守,甚至比現代還要保守。Beatnik以黑色作為主調,搭配也十分簡單,但不乏變化。

Photo via ticklemevintageblog.com

Photo via ticklemevintageblog.com

男生較為常見是黑色高領/圓領毛衣、黑色貝蕾帽(Beret)和窄身褲;

Photo via Wikipedia & Pinterest

Photo via Wikipedia & Pinterest

而女生就以黑色Legging/七分褲/鉛筆裙(Pencil skirt)、黑色襪子/連褲襪、短袖汗衣、條紋上衣,又或是單件黑色連身裙;

Photo via cinestylography.com

Photo via cinestylography.com

Audrey Hepburn就曾經在電影Funny Face中以這種風格出現。

Photo via Wikipedia 艾倫.金斯堡與其同性戀人—彼得.奧爾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

Photo via Wikipedia
艾倫.金斯堡與其同性戀人—彼得.奧爾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

即使被Beatnik被視為非主流文化,卻衍生了不少有名的作家,深深影響著美國後期的文化發展,其中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就是當中帶領Beatnik走向嬉皮士時代的重要人物。從以往對政治的漠不關心,到積極參與民權及反戰運動,Beatnik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卻又因為嬉皮士的出現,其位置又逐漸被淡化,艾倫.金斯堡以下一番的說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沒有人知道我們究竟是催化劑,還是發明物,抑或只是實驗中產生的一堆沒用的泡沫。我想,我們三者都是。—艾倫.金斯堡

TEXT: CHRIS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