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間是我們休息的安樂窩,也是貯物的空間,擺放著的陳設往往能反映我們的喜好和習慣;比起Instagram、Facebook等虛擬的平面,將我們的形象轉化成實質的佈置,是不是比較有意義?無從入手的話,先看看90年代年青人怎樣裝飾自己的房間。

Fred H.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Kissy P.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在九十年代,美國藝術家兼攝影師Adrienne Salinger 開始了一個拍攝青少年房間的計劃,她透過商場、餐廳和朋友的介紹找到這些照片的主角。

Carlos C.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Jeff D.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選擇年青人,是因為這個階段幾乎是他們最後和父母同住的一刻,在當時資訊未發達的年代,沒有智能電話,沒有網上社交平台,年青人所有的財產全都擠擁在一個10乘12英尺、天花懸掛一盞60瓦電燈泡的房間裡。這裡是表現他們最好的舞台。

I chose teenagers because they’re on the edge of rapid change. The past is squeezed together on the same shelf as the future.
(譯:我選擇年青人是因為他們處於快速變化的邊緣。他們的過去與未來都放了在房間的同一架子上。)
— Adrienne Salinger, interview with It’s Nice That
拍攝的時候Adrienne有一個規矩:不能打掃或改變房間。一樣米養百樣人,通過四小時的拍攝和兩小時的訪問,Teenagers in Their Bedrooms這個計劃展現了多個年青人的故事,有令人心碎的、關於宗教的,甚至單親媽媽的故事。

Lynne M.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圖文不符的情況經常出現,有時候訪問得出的答案和房間的擺設可以是兩個截然不同故事,這讓我們陷入更深的反思:個人空間堆砌的到底是人們最真實的一面,還是他們對自己的憧憬和幻想?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快速標籤人的習慣,往往把我們置於了解每個人的門外。

Donna D. Photo by Adrienne Salinger
即使隨著時間的過去, 飽歷失意憂傷之後,我們未必仍能與當初一樣以拙澀坦露的面目示人;但至少在這段年青的時光,我們還是毫無偽飾、了無牽掛地演繹著赤裸裸的自己。
Learn more about Adrienne Salinger and her works here!
TEXT: NANA WONG/HOKK FABRICA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related stories
猜你喜歡
LIFESTYL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
art & cultureJul 24, 2017